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黎 《英语教师》2022,(20):19-22
信息技术为翻译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术语翻译能力是译者的一项重要技能。提出译者术语能力要素“LET”三角模型,即语言(运用)能力、超语言(运用)能力、技术(运用)能力。根据该模型,技术赋能的翻译本科术语教学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明确术语翻译能力的教学目标,找准翻译本科术语能力提升的路径,从而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2.
李静  陈尧 《英语广场》2024,(8):89-92
本文按照副文本的表现形式,将《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副文本分成三个部分:译者序、注释和其他(封面、出版者的话等)。通过研究发现,译者许渊冲在副文本中展现了诸多杰出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策略能力、翻译知识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良好的翻译职业道德。副文本不仅为翻译课堂提供了大量立体、生动的案例,还为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视角。因此,将副文本研究引入教学课堂能够为中译外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译者翻译心理并分析译者在文本翻译中的心理表现,求得了符合外语习惯性表达心理内容、方法、对象、模式和逻辑的翻译,使译者的不同心理表现能在不同文体翻译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并在译者的心理思维模式上固化。由此培养译者翻译心理,使他们的水平得到较高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张锦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23-125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翻译体验观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为基础,对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具有巨大的解释力。翻译体验观指导下的翻译认知能力要求译者通过认知主体的体验认知活动,增加对语言、文化及文本世界的体验经历,并以翻译实践的检验培养和不断提高翻译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产业本地化的全球化进程在给翻译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带来了变化。为满足行业需求,质量、效率、团队三种意识成为涉足本地化领域的译者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自由译者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工具,有效提升其翻译能力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扩展其行业空间。翻译行业的本地化使译者参与性加强,使他们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许春翎  郭琦 《海外英语》2016,(4):116-117,120
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借用PACTE翻译小组的培养模式,学生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包括策略子能力、双语子能力、工具子能力、语言外子能力和翻译知识子能力。学生译者可以充分借助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有效资源,经由教师指导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比对,在课下利用在线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教师自建语料库平台进行自主查询、学习,全面提高其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9.
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为归化和异化翻译法在不同类型文本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指导。旅游文本属于典型的"呼唤型"功能文本,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主;同时,其间蕴涵着大量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信息。因此旅游文本翻译既要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又要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文本的不同功能和交际目的 ,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归化异化翻译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软件IT、基础架构、问题解决方案及商业服务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得以逐步形成。译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商务洽谈和合作沟通中更是起着桥梁的作用。企业简介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影响着投资者和合作商对企业专业度、发展规模以及领导决策层能力的判断。本文以互联网企业简介为切入点,对商务外宣文本翻译展开分析,为互联网行业的文本翻译策略提出建议并总结相关的译法。  相似文献   

11.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焦迪 《海外英语》2022,(20):35-37
视觉艺术展中的文本信息是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翻译过程中运用赖斯翻译文本类型理论根据不同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译者应从翻译理论、审美素养等方面学习提升以促进视觉艺术文本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3.
科技翻译过程是心理认知过程。认知框架是一种心理建构,是译者的概念理解和知识经验形成的心理投射,在理解翻译过程和提高译者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文本激发了译者关于科技术语、原理和语言文化等背景知识和记忆的认知框架,译者根据科技文本语域特征和翻译目的做出适合的翻译策略选择。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专用科技文本的翻译,可优先采用原型策略,而对于科普性较强的普通科技文本的翻译,可优先采用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文书及其翻译为语料,旨在研究置身于法律文书这一特殊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受到译者自身能力的限制,进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译者自身的生存。法律文书翻译是发生在法律制裁者、译者和法律适用者之间的交际过程,译者处于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地位,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和翻译文本的生存。因此,法律文书翻译中的译者既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又要打破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为译者和译本获得适者生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行为的操控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操控着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原著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但这种操控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16.
张涵  姜诚 《英语广场》2021,(10):29-3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理解原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背景,将原文本转化为目的语表达出来。中国古诗词翻译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讨论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讨论诗词英译中兼顾作者、文本、译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杨晓丽 《文教资料》2011,(13):33-35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行为的操控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操控着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原著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但这种操控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译者一直被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其角色被简单地定位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者。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从阅读与理解原文本开始,首先他是原文本的读者。由于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不完全可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旅游资源为内容的旅游介绍文本涉及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信息,语言风格和语篇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典型的汉语言思维模式。为了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在翻译旅游介绍文本时,需要译者加以"变体",通过对原文本的"变通"来实现。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