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古诗重在自然之音节,原无所谓声律。至南朝宋末而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目,沈约著《四声谱》,四声应用于诗歌文学创作,古诗开始由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转型。五言之诗,字配四声声调,调声构律,组合计算之理,类九宫之算法。由是探研律调之秘,释解拗律之谜,制成声律九宫格谱图,古诗之格律一目了然:永明律诗,四声分用,二五异声,九宫之四正四维,句多入律;唐宋律诗,平仄二元,二四异声,律句在四正,拗句在四维,“特拗”别立中宫。教学唐诗,或从图谱索句,或按宫格填联,声律无不中规合矩。  相似文献   

2.
陈与义虽然被称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但其诗声律却别具特色。他的大部分律诗音节和谐,且拗体创作得很少。他虽然写作了大量分韵、次韵、叠韵诗,但却摈弃了押险韵的做法。他这样的“自出蹊径”正是对江西末流的反拨和求新求变的表现,也是他成为南北宋之交最杰出诗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徐青同志最近在《湖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四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论声律结构的原则》一文,对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于声律的探索作了概括性的述评,见解极为精辟,读后深受启发.徐青同志在该文中说:“我国诗人对声律的探索起于汉魏,盛于南北朝.据《高僧传》载,魏成思王曹植‘深爱音律,属意经音’,他既通经旨,又懂得梵语语音,这是他得以探讨诗歌声律的基础.他虽中途夭折,没有留下阐释声律的文字,但是,在他的作品中确留下了探索声律的明显的痕迹和成就.这正如范文澜同志所说的:‘曹植诗中也确有运用声律的形迹.如“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等句,平仄调谐,俨然律句,不能概指为偶合.’(见其主编《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五四页),这是很恰当的评论.”根据现有的材料来看,曹植确可认为是我国诗歌声律结构的第一个探索者.  相似文献   

4.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对汉语音调之美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模糊朦胧到自觉清晰的过程。六朝时期,“四声”的发现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应用,诞生了声律论.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声律论强调五言诗的创作要凸显语言声调的规律变化。从深层意义上讲。这一理论暗合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声律是诗文中应用声调特点来构成的格律。在语言学中,声调属于“超音质音素”之一,除此之外,音素的轻重、长短也属于超音质音素,所以,欧洲诗歌的轻重律、长短律,也是一种声律。利用声调的交互配合构成格律,这是汉语诗律的特点。我国人民对于汉语声调的认识和应用开始得很早,应追溯到先秦时代。据说齐梁时沈约发现四声,撰《四声谐》  相似文献   

7.
声律又称音律,是指诗文中通过声音材料的调配而构成的格律,是人们为了获取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而有规则地选择和配合声音材料的结果.根据语言的语音结构的特点而调配出来的声律并不是用来束缚诗人的框子和枷锁,而是帮助诗人用来挖掘和发挥声音材料在表情达意上的潜力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得心应手地应用声律,那末在语言表达上就能“口吻调利”、“清浊通流”,无诘屈聱牙之病,有声入心通之妙,表达的效果会大不相同.研究声律对于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学也有极大的价值,同时,声律也是促进我国文体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或关键.因此,我想在这里以南北朝时期的材料为根据,对古代声律结构的原则作一概述性的讨论,以求引起人们研讨古代声律理论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沈约以其声律论(四声八病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清叶燮《原诗》说:“沈约乃为音韵之宗,以四声八病叠韵双声等法,约束千秋风雅。”《诗筏》亦说:“休文复倡为声病之说,音韵稍促,遂开古体近体分途之渐。“他们明显地把声律论仅仅看作诗歌的形式问题。放后出版的的一些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及六朝诗的选本中,对声律说的评价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形式主义”的论断。“沈约是发明四声、制定八病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就  相似文献   

9.
声律是中国古代对诗或骈文在音韵、声调、格律方面的要求,从而提高诗文表达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诗歌在艺术形式与技巧方面有重要进展,齐梁年间的永明体强调诗歌声律,自觉追求声律。南朝永明声律之说传到北朝,北朝诗歌声律有了一定的变化,直至北齐北周完全接受了永明声律说。本文主要从北朝诗歌声律的发展过程入手,探讨北朝诗歌声律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平仄和押韵”作为唐诗、宋词、元曲共同的声律符号意象,离不开以“四声和八病”为主要内容的永明声律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唐诗表现为“平仄黏对、押平声韵”;在宋词表现为“合律的平仄长短句、押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在元曲则表现为“入派三声、平仄通押、一韵到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声律”犹如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将三种不同的文学样式珠联玉贯起来,成就了诗、词、曲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2000-2010),对词调的研究无论从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探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宏观角度来说,学者们致力于研究词调产生的原因、各个时期的运用发展流变情况以及词调最终消亡的不可避免,以期构建对词调研究的多元化体系。在此过程中,对词调类别的研究也日趋细密。从微观角度来说,很多学者对具体的词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探测出了不同词调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和艺术内涵,为形成琳琅满目的词调研究宝库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付婧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22-124
《江城子》这一词调起源于晚唐五代,在晚唐五代还未定型。到了苏轼手中达到成熟定型,繁盛于北宋。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一代词风,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时代人的追和,整个宋代留下了将近二百首《江城子》词。衰落于金元,金元时这一词调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有近三分之一《江城子》词是道士所创作,内容与道教有关。总的说来,《江城子》这一词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声情特征,可用来写不同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此词调表达感情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近体诗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声调系统来调平仄的,从普通话声调分析近体诗平仄的关键在于辨认古人声字,这里以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为依据,归纳了排除法,声母辨认法,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法等3种方法,使古代诗歌爱好能以他们所熟练掌握的今声调准确分析近体诗的平仄。  相似文献   

14.
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是一篇对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全过程,及此序尔后的收藏、传世、御命临摹、著录及后殉于唐太宗昭陵的有系统地记叙的信史,桑世昌<兰亭考>及俞松<兰亭续考>,记载了<兰亭序>真本为温韬发掘昭陵时所毁以及传世至今的临摹各本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5.
中古入声字,南阳方言今概读为平声,清阴浊阳泾渭分明。这应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刚刚脱落时的读法,比"入派三声"还要早一些。宛西方言尤其如此,即以宛西方言为例谈谈南阳方言中古入声今读平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考满是明代和清初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即任满考核。入关以前,满洲贵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已经开始有了考满制度,清朝入关之后,沿用这一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前后经过三十几年,于康熙年间将这一制度废止。考满制度实行的始末,体现了清代制度沿袭中有发展,而重视实效是清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取舍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以泰安东平县方言单字调为实验对象,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和SPSS软件测算出泰安东平新派方言单字调的调型和调值,并将其与老派方言、泰安方言和普通话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东平新派方言的声调调型和调值分别为:阴平低升调24,阳平高降调51,上声高平调44,去声降升调323,与老派方言相比,调型基本一致但调值变化较大,探其原因可能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东平新派方言与泰安方言在调型和调值上均有差异,说明新派方言受泰安方言影响较小;不同性别的东平人方言的声调曲线有所差异:男女性别在阳平和上声上调型调值一致,在阴平和去声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The monkey’s capacity to extract tonal pattern from a sequence of tones was assessed in four subjects that had the benefit of substantial past experience in discriminating, matching, and remembering acoustic stimuli. In Experiment 1, the monkeys failed to transfer their well-established matching behavior to the matching of two structured sequences of tones that differed primarily in tonal pattern, indicating that for them tonal pattern was not a salient feature of the acoustic stimuli. Experiment 2 was an attempt to encourage tonal pattern perception by employing, within a discrimination paradigm, very simple tonal patterns and multiple exemplar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tterns; the transfer design, borrowed from Hulse and Cynx (1985), was a powerful one for revealing tonal pattern perception. Verifying earlier results from our laboratory, there was little in the monkeys’ transfer performance to indicate that they had extracted tonal pattern from the acoustic stimuli. Major discriminative control seemed to be vested in the first tone of each exemplar. This apparent cognitive limitation may be rather general among animals, perhaps reflecting an int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apacity for tonal pattern perception and that for acoustically based language.  相似文献   

19.
汤姆·沃尔夫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深入社会 ,观察、体验生活 ,把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作为神圣的职责。在创作实践中 ,他勇于创新并注重学术上的探讨 ,被人们称为新新闻主义旗手和理论家。他的作品内容涵盖美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他是一位巴尔扎克式的“社会书记员”。  相似文献   

20.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