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开卷有益。”打开我们的杂志,也能够“看”到电影,还是大片、猛片呢!。  相似文献   

2.
小说构成电影,电影反映人生。 夕阳中,稀薄的空气透出一丝烦闷。屋里的光线很暗,前面的屏幕几乎接近黑色,但依然可以激起心中的无限遐思……  相似文献   

3.
"十年磨一剑",余华的<兄弟>自推出后就争议不断.善于通过内容方面的荒诞和形式方面的技巧在文坛上狂飙突进的余华这次抓住了文革和当下两个时代的特点,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探究,本文旨在从亲情、爱情、时代和看客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4.
冯小刚电影《夜宴》剧组阵容堪称豪华:葛优、章子怡、吴彦祖、周迅等诸多影星的加盟,加之叶锦添的美术、谭盾的音乐、袁和平的武术指导,名副其实地成就了这场宏伟绚丽的视听盛宴。冯小刚也籍此完成了他从市井喜剧到宫廷悲剧的炫目转身,开始了问鼎国际市场及对奥斯卡奖项的角逐。  相似文献   

5.
《兄弟》的形式化追求、理念化特征以及对过度的沉迷,体现出对先锋派的回归。具有“油滑”性的“大话化”特征以及大量身体隐喻构成的身体叙事带来狂欢化倾向和媚俗嫌疑。《兄弟》具有对深度模式的执迷,但“油滑”也带来结构与意义的自我消解。《兄弟》意味着后现代背景下的先锋的油滑美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江必红 《教师》2012,(27):118-119
《泰坦尼克号》是属于全世界女性的,尤其是属于情窦初开的、热恋之中的女性的,因为它俘获了全球女性观众的心。我不在此列,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男士。《泰坦尼克号》是属于“女人的泪。一滴就醉”的境况的。君不见,女士们观看此片时,哭得稀里哗啦,真乃“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也。我不在此列,因为中国的传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  相似文献   

7.
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草饱经风雨.却也因为那冰冷的崖壁。它们的根基才牢牢扎进石缝.生命的历程也因此显现坚强.那时从绝望中进发的对生命的热情是何等的激烈和震撼。在《兄弟》上部中.余华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生存的坚韧。而在《兄弟》下部中,刘镇群众的生活则像钟摆一样晃荡在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之间.生存于精神困境中。找不到生命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盗梦空间》是《谍中谍》版的《骇客帝国》,当然这只是一个噱头,为的是让你知道电影的走体走向。相信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约瑟芬·戈登罗维特和艾伦·佩基精彩的出演,以及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鬼才,一定会让你领略一部让人流连忘返的大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均改变了以往宏大的叙事风格,弱化或消解了某些人们对于战争原有的概念。本文以电影《集结号》为代表,从解构战争意义,描现边缘人性,意义地追求与消解三个方面来探讨其中体现出的后现代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赌一场陌生的爱情,赌注是一生。而付出是唯一的手段。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电影《来信》的内容吧!“陌生”用来形容爱情让人觉得有一点难以理解但却又相当普遍,大概是对爱情没有把握,所以才觉陌生。看过电影之后,心里一直莫名的郁闷,搞不清楚为什么,直到现在。当我准备下笔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了,那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  相似文献   

11.
昨天有幸第一时间看了冯小刚的新片《集结号》,看完后只有四个字的评价:非常震撼!《集结号》是一个有关退伍老兵的故事,就为一次到底有没有吹响过的集结号,老兵失去了全连所有的战友,十多年来他魂牵梦萦不得安宁:那是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坚守4小时  相似文献   

12.
钱玮 《广西教育》2013,(13):42-42
笔者听过吉春亚老师上的《两兄弟》一课,感触颇深。吉老师先介绍了文章的作者,然后便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一、训练倾听和概括的能力吉老师亲切地对孩子们说:我来读第一段话,考查你们的听力。学生一下子静下来,专注地倾听着。吉老师读完后,  相似文献   

13.
"文革"是一个混乱动荡的年代,宋凡平用他自己的行动塑造了一个颇具道德之美的父亲、丈夫的形象,他义勇、诚信、坚韧、乐天;而无赖李光头对林红的爱,对兄弟的手足之情等又从另一侧面昭示了仁爱、坚定的道德之美。  相似文献   

14.
小说《兄弟》通过视角转换,展现了众多个性丰满的角色;利用复调手法和小说文本对话多重性,塑造了一部悲剧色彩浓厚的历史小说.以循环的叙事结构、丰富的情节手法和开放自由的时间顺序,呈现出小说丰富艺术价值,小说将历史与回忆进行融合的大图景式重现,对多重时代欲望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思佳 《文教资料》2011,(33):80-81
电影《刮痧》讲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一场司法冲突,表现了中关文化的碰撞和调和。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化差异的多种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关文化碰撞后最终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余华《兄弟》的悲剧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延续了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不同的是更多地采用夸张、喧闹的语言描绘荒诞的现实。余华所给予的主体的生存困境被描绘成步步皆悲的人格与爱情的悲剧,这一处境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暗喻。  相似文献   

17.
郑佳丽  赵冰 《考试周刊》2011,(34):36-37
种族歧视在美国由来已久,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美国社会的大问题。虽然种族歧视在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种族歧视的形式也变得更加隐蔽。本文结合好莱坞影片《弱点》来谈谈美国种族歧视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发展历程。100年的发展与壮大,特别是近两年,随着《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一批国产大片在国内外的热播,及其所创造的高额票房收入,是中国电影正在朝着产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方向稳步发展。中国电影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20.
杨烨 《海外英语》2014,(10):214-215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但它深受电影界的喜爱,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并且大受欢迎。其中1939年由威廉·惠勒导演的电影《呼啸山庄》是一部比较经典并且成功的影视作品,该文通过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在主题方面的差异。电影《呼啸山庄》通过情节上的删改,突出了爱情主题,淡化了复仇主题。通过比较研究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有利于了解电影与小说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并且共同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