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出现在《夜哨》上的一颗亮星,她那闪闪发光的文学作品,轰动了沦陷初期的东北文坛,她是东北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这样对萧红评价实不为过誉。本文着重研究一下萧红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及其思想,我想也会有助于对这位女作家如上的认识的。1932年秋,松花江一次历史罕见的洪水,竟然使萧红的生活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很快,她同落难中结识的知音——当时活跃在东北文坛上的年轻小说家三郎结合了。这是萧红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个决定性的契机。因为在此之前,萧红只是一个追求理想,努  相似文献   

2.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30年代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家。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从此蜚声文坛。1942年病殁香港,年仅31岁。提起萧红,不得不关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一贯的新颖别致的风格,清新疏朗的文笔和热情沉郁的底蕴。这决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她那多情、多才又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女作家廖若晨星,屈指可数。若将她们粗略地按代排列,从五四到建国前,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各领风骚七八年。就萧红而论,(?)崛起于文坛是在外敌入侵那个民族最屈辱的年代,而此时文坛上,她的前辈女作家,“第一代”的冰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体验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缺失更使她对人生的悲凉深有感悟。本文试从《生死扬》和《呼兰河传》去展现童年经验所给予萧红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体验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缺失更使她对人生的悲凉深有感悟.本文试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去展现童年经验所给予萧红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现代文坛一位命运悲惨但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在表现底层女性生存苦难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萧红用"越轨"的笔致,大胆瓦解了男权社会所公认的理想男性形象,彻底消解了男性权威,真实地还原了男性的本来面目。萧红之所以如此颠覆男权话语中的男性形象,是与她成长历程中父爱的缺失和情路的坎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当今,仍然为世人所认同和推崇,甚至有评论家称萧红的作品具有文学经典的品格,萧红虽以小说知名文坛,但基本质上更属于具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型作家。  相似文献   

8.
摘要:萧红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这个天才作家在其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著作。在对她作品的研究中,有种学术观点认为萧红的创作生涯前后出现了两个分期,认为萧红作品的思想性从前期到后期“由积极转向了消极”。本文不否认她的作品前后期在创作风格与格调上稍有差异,但认为萧红的作品始终都有一条主线贯穿,这条主线简而言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人生。为社会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我国蜚声文坛的一位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女作家,她的一生经历磨难和曲折,这些都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来,她用自己的经历塑造了作品中的苦难与悲剧意蕴,其中《小城三月》就是代表。《小城三月》是她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成为她最后的绝唱,内容优美而又悲凄,主人公翠姨的悲剧更使人思索。翠姨之死是萧红自我悲剧意识的反映,更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徐琳 《文教资料》2012,(27):70-7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儿童视角是她所青睐的一种叙事策略。她借助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人生百味,礼赞天地万物,从而在对生活本真的真情抒写中传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独特观照。  相似文献   

11.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12.
《学子》2003,(11):52-56
距哈尔滨40华里的呼兰县,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呼兰河,她像乳汁一样养育了一位“左联”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1911年6月1日,呼兰城边小地主张廷举家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啼声,张家上下欢天喜地迎接这个新成员,她叫荣华,后改名为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她以萧红的笔名发表《生死场》,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抗日的清新空气,使之一举成名,其实她更早的  相似文献   

13.
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寂寞的呼兰河边,有一个寂寞的古城,古城里生长着一个寂寞的女孩.女孩“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从呼兰河走出来,在爱的憧憬中成长,在不倦的追求中沉浮,伴着她短暂青春的,是给了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她就是萧红.群星荟萃的三十年代,萧红以独待的风格震动了文坛.虽然,她的小说一度被认为“不像一部小说”而受到冷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萧红的作品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严峻考验,其艺术魅力恰恰表现在“不像一部小说”上——其中有“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一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那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体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4.
萧红,原名张(?)莹,是活跃在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文坛上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鲁迅先生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以及以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活跃在本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颇有影响的现代著名女作家。从1993年初涉文坛到1942年英华早逝、弃骨香港(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遗骨由港迁蕙),她的暂短的九年文学生涯,却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创造了享誉中外的值得光耀的传世之作。《呼兰河传》既是她的临临大作,又是关于萧红其人其作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作。是也非也,言人人殊,仁者智者各有所见。本文试图对女作家这部辞世之作的文化选择及其意象本真作些审美透视。  相似文献   

16.
丁玲与萧红同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她们都以女性作家细腻的笔墨来写她们笔下的女性,在体验人生、寻问人生中都发出了孤寂的心声,但丁玲是以女性在叛逆中寻求生命的火花作为她创作的主旋律;萧红则是以女性在孤寂苦难中呼喊人生成为她创作的主旋律。其原因在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思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何人给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曾有一位作家这样描绘萧红,萧红恰似旧中国黑暗夜空中的一抹明霞。她打破传统,异军突起,以独具风格的优美散文和散文化的小说给现代文坛带来了一支支清新明丽的歌,一曲曲哀婉动人的歌。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之一,她的很多作品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萧红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悲剧意味、鲜明的文体风格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在我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其中《呼兰河传》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萧红出现于文坛正值抗战硝烟日渐弥漫的特殊年代 ,文学创作的政治性色彩日渐浓重 ,人们普遍追求重大题材和史诗品格。萧红始终以民间劳苦大众等各类边缘人物为表现对象 ,以女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敏税的艺术触角展示出他们在动乱时代下真实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面貌。本文拟结合萧红的几篇与抗战有关的作品 ,分析探讨萧红是如何在抗战文化背景下将个人创作与抗战主题相结合 ,以及她独特的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在抗战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子》2004,(7):13-13
距哈尔滨40华里的呼兰县,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呼兰河,她像乳汁一样养育了一位“左联”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1911年6月1日,呼兰城边小地主张廷举家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啼声,张家上下欢天喜地迎接这个新成员,她叫荣华,后改名为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她以萧红的笔名发表《生死场》,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抗日的清新空气,使之一举成名,其实她更早的笔名叫悄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