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老伴读书     
我订阅《老年教育》已经5年了。每期杂志一到,总是先通读一遍,然后再挑喜欢的章反复阅读。我觉得《老年教育》内容丰富,知识新颖,章虽短,却极具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贴近读,贴近生活,不光老年人乐意读,年轻人也爱读,一旦捧起便不愿放下。老伴患有高血压,视力很差,无法读书看报,见我常常如痴如醉地阅读《老年教育》,便好奇地问:“这本书真这么好看?”于是,我便把其中精彩的内容读给她听,让她分享我的快乐。一来二去,老伴竟听得入了迷。从此,为老伴读《老年教育》,成了我们老两口不变的约定。  相似文献   

2.
“压岁钱”     
春节前夕,大儿子一家三口来帮我和老伴“大扫除”。儿媳在整理写字台时,发现了我装订好的2005年全年的《老年教育》杂志,她随手翻阅,竟一见钟情。打扫完卫生,连水都没顾上喝,便拿起杂志全神贯注地阅读起来,一副如饥似渴的样子。春节这几天,儿媳一不出门,二不看电视,把我珍藏了几年的《老年教育》全部翻出,细细地品读起来。“过去一提起‘老年刊物’,便觉得乏味无聊,没想到《老年教育》这样丰富多彩。这是我退休后读到的第一份老年刊物,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刊物之一。爸爸,想不到咱家还藏着这样的‘宝贝’啊!”儿媳扬了扬手中的《老年教育》,兴高采烈地说。  相似文献   

3.
精神的绿洲     
女儿在扬州市广陵区老年大学工作,年逾古稀的我近水楼台,经常到她那儿借阅书报。2004年8月的一天,我在女儿的办公桌上,发现一本新到的《老年教育》,便翻看起来。看着看着竟入了迷。见我甚是喜爱这本刊物,女儿笑着说:“爸,从明年开始,我给您订一份好了。”我说:“要是能看到过去几年的《老年教育》,那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4.
《老年教育》2000年第6期刊登了我的处女作《迟到的读书狂》,从此我便与这份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6年来,每一期《老年教育》我都细心保存,认真阅读,反复琢磨,精彩章还作了读书笔记。《老年教育》是我的知心朋友,精神食粮,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与它形影不离。它曾陪我走遍大江南北,游历了祖国的锦绣山河;它曾伴我赴北京参加《中华老人诗书画作品选集》颁奖大会,与我分享那份荣光。我带着它在首都的政协常委会议厅里发言,与全国各地的化老人代表欢聚一堂,为友们对这份刊物的喜爱与赞美而欣慰无比。  相似文献   

5.
我酷爱读书,亦喜欢写作,看着书橱里琳琅满目的书刊,心里挺得意。去年底,朋友来家中做客,他浏览了我的所有书刊后,有些遗憾地说:“怎么没有《老年教育》啊?这本杂志很值得一读。”朋友是个“读书狂”,而且对报刊颇为挑剔,听他这么一说,我不由对《老年教育》充满神往。于是,便将刚刚完成的一篇小稿和索要刊物的信一起投进邮箱。  相似文献   

6.
<正>屈指算来,我与《老年教育》结缘已有20年了。1994年,我到乡老年大学办事,办公桌上朴实大方的《老年教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拿起来便不忍释手。篇篇文章直抒胸臆,句句话语润泽心田。从此,我喜欢上了《老年教育》,并开始自费订阅。多少年前,我曾是一个喜欢追梦的文学青年。由于知识储备不够,生活面窄,虽  相似文献   

7.
人见人爱     
退休后,我走进重庆万州老年大学。2004年,我的国画作品入选了老年教育杂志社出版的《金秋之韵》画册,这对一个初涉墨海的老者来说是多大的鼓舞!从此,我与《老年教育》结识,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写了一篇《校园抒怀》。想不到这篇文章又在《老年教育·长者家园》发表了,在全班、全校都引起了很大反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不解之缘     
吴士美 《老年教育》2006,(12):30-30
光阴如流水。我与《老年教育》的不解之缘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 时光追溯到2001年,我为庆祝建党80周年所写的一篇演讲稿《追求》被《老年教育》发表了!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因此结识了刘俊奇总编。他是一位令我敬仰的人,话不多,但句句流露着真诚:“《追求》一很有激情,有激情才能写出好章。希望看到您更多的佳作!”他鼓励的话语,使我从此笔耕不辍,也从此与《老年教育》的编辑们结下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9.
我自幼喜爱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在梦中游走书海,体味书香。进入晚年,有钱也有闲了,读书不再是一种奢望,然而,却很少遇到令我怦然心动的章。直到2001年,我在茫茫书海中与你相遇——《老年教育》这四个字便深深植入我的心底。  相似文献   

10.
且读且受益     
<正>当年还是双月刊时,我就开始订阅《老年教育》了。月初杂志一到,我便从头到尾一篇不落地品读。一篇篇美文,带给我轻松愉悦的心情、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养生保健的经验。《老年教育》杂志的各个栏目,都是根据我们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设置。丰富的内容,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卷首语"、"银色论坛",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启人智慧;"朝花夕拾"常把我带回  相似文献   

11.
只闻其名,没有认真地研读《湖南教育》之前,望文生义,以为她只是一本介绍教育信息的理论刊物。直到十年前,初为人师的我在学校的阅览室中与她相逢,便立即被她那平易近人的风格、广博实用的内容、新颖深刻的思想观念吸引住了。从那一天起,我便与《湖南教育》结下了情缘。十年来,《湖南教育》不断更新,越来越好,有她相伴,我在教学中也一步步走向成熟。如今,《湖南教育》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教学中的指导老师、思想上的向导。  相似文献   

12.
邓梁 《教育文汇》2007,(8):53-53
《教育文汇》,你让我“一见钟情”。虽然几年过去了,但初识《教育文汇》的情形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次,我去找一位同事换课,不巧他正好上课去了。我便来到他的办公桌前,打算给他留张便条。无意间,看到桌子上摆着一本杂志——《教育文汇》。我的眼睛顿时一亮,  相似文献   

13.
刚退休时,无所事事,郁闷孤寂,就像离群孤雁。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朴实无华却颇具亲和力的《老年教育》杂志,一下子便被深深吸引了。展卷捧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感悟与叮咛;掩卷沉思,心境变得纯净无比,宛若品茗一杯岁月的清茶。从此,我与《老年教育》相识相知,并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丢”钙     
路工 《老年教育》2006,(1):31-31
与《老年教育》相识多年,感情笃深,即使外出探亲旅游,也总是“结伴同行”。我为此编了两句顺口溜:老年教育随身带,一有空闲读起来。  相似文献   

15.
小事见精神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2008年11月号的《老年教育》“长者家园”版。我拿到杂志,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相似文献   

16.
舒倩 《老年教育》2006,(3):32-32
每当我聚精会神捧读《老年教育》时,很多同事感到不解:“年纪轻轻的,怎么喜欢看老年人的书?”“你们是没看,看了也会上瘾。”我向他们讲起自己与《老年教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正树木感谢土壤让它茁壮成长,花朵感谢雨露让它娇艳芬芳,作为一名老年大学人,我要感谢《老年教育》,有了她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的老年大学才更加朝气蓬勃、熠熠生辉。一谢《老年教育》指方向。今年5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举办了首届全国老年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深入总结了30年来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老年教育》杂志  相似文献   

18.
罗文明 《上海教育》2006,(10A):28-29
记得在1998年,学校安排我任高三政治教师。不甘平庸的我担心稚肩难挑重担,就多方拜师,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中学政治教学之法。然而,我总觉得进步不大,心中始终蒙着一层阴影。1999年2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兄弟学校一位老师家里看到一本《上海教育》(1999年第二期),匆匆浏览一遍,我就被她吸引住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人怎样做人的人》《教育科研在申城》《请为学生而上课》……不正是我在寻找的东西吗?第二天,我就到邮局给自己补订了一份《上海教育》。从此,《上海教育》便成了我无声的老师,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每期必读,并作抄,写体会,案头上的《阅读笔记》日渐丰腴,我的教学水平日渐精进……  相似文献   

19.
张干 《老年教育》2014,(7):34-34
<正>屈指算来,从借阅到订阅,《老年教育》杂志已伴我走过二十多个春秋。多少个朝夕相处的日子,她早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沉醉在阅读中,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充实了生活。与《老年教育》相识,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二十多年前,我参加区委老干部局、老龄办召开的老年报刊宣传会议时,桌上摆着一本《老年教育》杂志,清新大方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不禁翻开细看,  相似文献   

20.
我结识《教育文汇》纯属偶然。2008年秋天,我去一所学校听课,课间发现一位同行手里拿了一本《教育文汇》,便借来翻看,看着看着就入迷了。记得当时看到一则关于家庭教育的征文启事,便决定把刚写的一篇随笔投给《教育文汇》电子邮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