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人的信仰 ,是科学的、现实的、健全的、崇高的信仰。现在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 ,信仰争夺战已经开始。青年是各种信仰争夺的对象。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信仰教育观 ,是高校青年教育的当代主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终极人文关怀.当前青年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信仰新特征意味着纯理论与逻辑相结合的信仰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其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需要,对青年大学生非理性情感因素的关注使得信仰教育生活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合理引导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营造信仰教育情境、推进社会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帮助青年大学生选择、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偏差。如何有效地加强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帮助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金巍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56-357
以35岁以下党员群体为对象,问卷调查当代青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了解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教育对信仰形成的影响,分析青年如何从大学教育中汲取心灵的营养和信仰的力量。并通过社区了解在各自行业发挥作用的青年党员的思想与信仰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期思想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引航灯,同时它也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使人不断超越自我,让生命变得有意义.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传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任,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基地,是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信仰教育的指向标.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然成为高校、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11):8-10,13
当前我国由经济体制改革主导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信仰方式和信仰教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由此带来的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危机一度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为此,必须肃清关于信仰及信仰教育的种种误区,从哲学上对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人的意义以及信仰是否可教等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人的信仰,是科学的、现实的、健全的、崇高的信仰。现在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信仰争夺战已经开始。青年是各种信仰争夺的对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信仰教育观,是高校青年教育的当代主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信仰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在我国对于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化解信仰教育的矛盾,需要实现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和受教育者学习选择的主动化。  相似文献   

9.
牢固信仰、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当前新时代下提升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品质的核心内容。加强针对青年学生实施的信仰教育,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新领域,对塑造学生健康的精神家园、强化信仰教育张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人格培养、健康成长。在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更显重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信仰生成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11.
信仰心理与信仰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学琴 《教育探索》2005,(1):107-108
要摆脱目前学校信仰教育的困境,了解信仰的心理成分及结构,进行信仰引导是关键。信仰是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感、认知、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成分。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对非实证事物的一种坚信态度和行为趋向,它最初与教育是一体的,但是随着西方哲学对神学和理性的批判,信仰逐渐从教育中失落,人愈加虚无化和工具化,社会愈加世俗化和私欲化。面对我国社会和教育现状,我们旨在从信仰的视角切入,探究信仰对于教育的知识、道德和审美发展的意义,从而为重建信仰教育、重塑人的精神世界提出积极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随着网络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当代的部分大学生们开始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对青年学生信仰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井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能否让青年学生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必须通过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揭批并肃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与思潮,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最终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占领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未来的面貌.根据调研分析,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淡漠倾向.导致信仰淡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教育方法的问题,也有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引发的信仰缺失.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努力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解决当代青年信仰淡漠的关键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静 《文教资料》2007,(18):43-4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多元性现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分析具体情况及成因,并提出七条信仰教育的对策,以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目的。  相似文献   

17.
自近代以来"科学是对世界的真实客观的反映"的观点遭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信仰教育上出现了偏差甚至缺失。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创新信仰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信仰教育的内容,厘清信仰教育的界限,对避免信仰教育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倾向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入手,提出如何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以期为现代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政治保证,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树立青春奋斗的人生观、塑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知马""姓马""信马""行马"基本路径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促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培养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求、推动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以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为对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的的系统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灵魂工程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信仰包括生活信仰、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哲学信仰是贯穿于其中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