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2.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3.
“小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小康”是相对于“温饱”而言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布衣陋室、粗茶淡饭,勉强维持生计,叫“温饱生活”。比“温饱生活”稍好一点,叫“小康生活”。“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算是“小康之家”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构想,最早出于孔子。他构想了两种美好社会:一是“大同”,说那时“天下为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贼,没有欺诈,叫“天下大同”;二是“小康”,是指比“大同”较低级的一种社会。晋朝的陶渊明,清朝的李汝珍都以文学形式,描绘过近似“大同”、“…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化理想,是对于传统化和外来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从社会和化两方面探讨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构造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的社会美好、神秘、令人向往。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产物,其深层意蕴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黑暗现实的否定;(2)“无君论”思想的产物;(3)传说、志怪小说的模式;(4)历史的写真;(5)农耕文明的投影。  相似文献   

6.
“小康”、“大同”思想与道家、墨家等先秦学术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儒家“大同”理想与墨家“尚同”观念存在区别。礼运是小康社会的根本特征,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至顺,通常所说的礼运大同,是一种观念错位。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小康”社会思想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家”是其基本特征。“大同思想”是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个社会的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基于中国国情首次提出当代“小康”奋斗目标,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统一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大同”思想和“一统”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社会出现首先要靠大一统的实现。如果说大同是一个永难企及的憧憬,那么局部的大同景象也得凭依统一来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中,陶渊明是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一位。究其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各取所需的。陶渊明晚年所提出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每当社会出现动荡之时,“桃花源”理想社会便成为一些士大夫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据。这种影响直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文从陶渊明的身世及“桃花源”世界产生的思想入手,就“桃花源”理想的生命力谈一点法。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人们在论及他的思想及为人时,大都引用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句话,称赞他是一位不慕权贵的典型人物。一些语文教师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也常引他这句话。但有的却把“五斗米”一词误认为陶渊明的月俸,这显然是错误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社会矛盾极其  相似文献   

11.
古今很多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饮酒避祸的,其实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另有缘由:时代风尚、寻求精神解脱、创造艺术境界。陶渊明在酒文化中的最大贡献是把酒和诗直接连系起来,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陶渊明借饮酒在诗文中抒发性情的真;借饮酒在诗文中表现了“靖节”品格。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既写了不少优美的牧歌,也写了许多慷慨悲歌。他的田园诗基本写实,并未刻意美化农村。有关“桃花源”所在地的争议,说明《桃花源记》并非乌托邦,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理想化。陶渊明的慷慨悲歌,主要是对世事的批评和不平的倾诉。作为一位诗人、思想家,陶渊明的思想自有其光辉。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其实描绘的也是一幅自然生态图。从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看,两篇文章里所描写的生物种类,铜仁都确实存在,而且非常典型。这说明铜仁是《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创作原型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了植物学、工程学之外,还包含着心理学、文学、美学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在这一方面,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者从中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的自然园林设计中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想境界.从园林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桃花源记》进行分析、探索,为环境设计提供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诗歌“质朴自然”、“真”意永存的美学特质与他的创作心态息息相关。他的创作始终钟情于“意静”,且不同于文艺理论家常提到的“意境”。“意境”强调主观感情必须与客观环境结合(情景交融);而陶渊明的“意境”强调的只是其主观感受(主观心态),不着意在特定的“境”上,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那份独有的心情——静。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生活遭际,时代的黑暗有一定的关系,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对他的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崇尚自然的人生旨归,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虚极静的审美心胸使陶渊明达到了遗世独立,恬静自由,顺乎自然的“至人境界”,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的陶渊明在艺术上采用了“情景合一”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身陷人生诸多困苦时,采用将人生艺术化的方式来消解生活的苦痛,表现了超脱的、乐观白适的人生态度."桃花源"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鲜明体现.在"桃源"中,实现了陶渊明诗化的人格,寻求到了其艺术化人生的诗意归宿.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址的争议历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陈寅恪考证桃花源的原址后认为:桃花源就在北方的弘农,或在上洛。从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历史继承性来看,“弘农”之“桃林”不仅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方,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学。桃花源的文化学意义,不仅显示在远古那神秘的夸父神话和桃花源之间的文化传承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中国传统文人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模式,同时也对其后诗文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追寻陶渊明在诸多名花中情有独钟选择了桃花作为其象征的原因,并探讨他的这一选择对后世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