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和尊重。《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的出台也明确提出了教师要依法执教,严格禁止长期以来“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肉体体罚方式,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文译作China,因为China是中国特有的瓷器。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女士从书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认为书法(Calligraphy)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将中国译为Calligraphy更好。孙女士认为:China是瓷器,在古代,除了丝绸,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就是瓷器了,以为这就是中国文化。但现在这些过去中国特有的  相似文献   

3.
春天,去参观济南千佛山万 佛洞。正在看外面的文字说明,忽 然听到旁边祖孙二人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孙:爷爷,这万佛洞的“萬”怎么踉我学的 不一样啊? 爷:这是写的繁体字,是一位著名书法家 题的。这叫“书法无错字”。 孙:“书法无错字”?我们的初中写字教材 硬笔字中有好多字不规范。有繁体,有异体, 还有错字。“璧”字下面是“玉”,书上却写作 “王”。老师也解释说“书法无错字”。  相似文献   

4.
<正>7月5日至20日,2019年江苏省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南京成功开班。培训班分3期进行,共计有来自全省13个设区市的4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今年的培训活动由省教育书法协会、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省教师培训中心三家单位联合举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先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标准  相似文献   

5.
“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正>策划人语第二届江苏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论坛2017年11月9-10日在常州武进举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王湛,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方国强,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友协国际艺术交流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言恭达,江苏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主任、省教育书法协会会长李一宁,江苏省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书法收藏进入了一段火爆期。收藏者入市之众,当代著名书家作品价格涨幅之大,皆为建国以来所仅见。以名书家润格上调幅度排位,则王镛、张海、孙伯翔、石开、何应辉、刘彦湖、陈忠康、赵雁君、王冬龄、孙晓云、华人德、管峻、曹宝麟、吴善璋等人当可列入第一方阵,几年之内其润格皆调高100%-300%  相似文献   

8.
正孙晓云似乎注定是为承传"二王"书法文脉而生的。在她既往的书法生涯中,我看到了诸多当代书坛少见的特质。其一,家学渊源,起步特别早。她的外祖父是古文字学家、书画篆刻大家朱复戡。她从三岁开始就在母亲的启蒙下学写毛笔字。没有人逼她,那么小的孩子居然越写越有兴趣,天天自觉地写,并逐渐掌握笔法要领,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她的"书龄"比同龄人要长得多,以致她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被世人赞誉为无言的诗、无图的画、无形的舞、无声的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之一!孙晓云先生说过:"只要手里握着毛笔,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非常享受书写给我带来的平静和快乐。"这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我所追求的幸福!我一直认为,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大的幸福、更美好的未来!书法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青少  相似文献   

10.
(一)
  学习书法,重在研究。应在三个方面下工夫,即:悟性、功力和知识。悟性是对书法灵魂的感悟。学习书法,一个人除了天生对书法有灵感之外,关键之处就是对书法真谛的感应。习书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世间万物都是机械地存在着。悟通之后,也就是人和书法能对话的时候。那么,看山就不是山了,是雄伟、威严的象征;看水也不是水了,是深沉,是力量,是大自然生命的流动。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两个“平正”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平正”是在悟通之前,后一个“平正”是在悟通之后,也就是书法要达到的至高境界。有了悟性,不下苦功也是练不好书法的。所说的书法“功力”,就是指按照古人的书写标准和规范进行书写的程度。不像古帖,不能和古人对话,线条质量上不去,章法、布局不讲究,其表现就是功力未达到。社会文化知识的支撑,是决定着一个人书法道路能否走远的重要方面。有时候所学的文化知识和从事的社会实践,不一定马上用得上,但它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应用,是不知不觉的一种自然补充。  相似文献   

11.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指出:“唐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沈先生这简短几句话,包含有几层意思:一是唐代论书之风大盛;二是《书谱》在当时就引起书学界的重视,而且至今在书法研究中仍有重要地位;三是有关一些细节方面,因“词藻过甚”,言之未详,或易为读者“忽略过去”。笔者细读《书谱》数遍,多有所得,然有个问题或隐或显于字里行间,即《书谱》中除了关于书法发展、书体流变、书法创作与批评等论述外,还涉及到关于书法文献的编纂、审订的标准与方法等重要问题。以为一得.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习贴”仿写作文法通渭县一中孙国仁学书法的人讲究习贴,选取好的贴本进行仿写,学成一家,再学一家,集众长于一身,达到“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丰道生《笔诀》)。作文练习如借鉴此法,亦可得到速成效果。何其芳曾说:“初学写作是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  相似文献   

13.
张宇白 《函授教育》2001,(4):106-107
谈到书法创作,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细究起来“传统”可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书法的传统”,另一是“传统的书法”。两者显然是两码事。大家在许多问题上的争论,都与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把两种意思混淆有关。我们就分别从这两个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的“韵”是一个导源于人类身体感性审美的范畴,它以书法作品的节奏、韵律、情调等形式语言为依托,呈现人类精神本质至深层次的境界。唐宋以来,“韵”的审美话语表达机制成为了士大夫文人在书法活动中表现个性自我或标榜高蹈的一种凭借,呈现官本位文化特征的话语表达机制;当代书法虽然也秉承了传统的表达机制,但由于大众文化的作用,使得书法之“韵”的表达手段或对象化机制转化成为了一种“余韵”特征,具有广泛而普遍的平民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它揭示了学习书法的基本规律:平正——险绝——平正。  相似文献   

16.
韩晨瑄  严丽 《江苏教育》2022,(29):10-12
书法是一种物型文化形态,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诗歌是流注其中的一种文化气息。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境界、韵味的“中和”之美,也是一种主观心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书法与诗词的“传志”,有助于学生“树德”;书法与诗词的“结合”,能因其“实用”而服务和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17.
“约象立名”和“书如其人”的书法心理思想研究朱晓玲一、“约象立名”的酝酿心理思想为语言寻找一种表达意蕴的图象形式,这是中国思维方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①1、书法中的酝酿从历代书论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拟书法中的论述。可见书法的形成历经了...  相似文献   

18.
《书谱》是初唐孙过庭用草书书体、骈文文体写成的一篇阐发书法理论的作品,它集书法理论、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于一身。在这篇不足四千字的作品里,孙过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书法思想和创作经验。细绎《书谱》,会发现《书谱》的书法理论吸取了大量唐前文论的观点,对唐前文论遗产做了合理而有效的借鉴。这既表现出孙过庭过人的理论素养,也体现出书论和文论两种不同理论之间的相关互动。  相似文献   

19.
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艺术理论史上是第一部具有独立的、思辨精神的书法艺术理论专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冲和为美”等诸多书法美学命题,建立了全新的艺术审美风尚,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范丰梅 《家长》2013,(6):28-29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需要家长反复抓,抓反复;更需要家长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你坚持得越久,孩子的好习惯就会越牢。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好友晓云是位非常细心的母亲,特别注意儿子涛涛各种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大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小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晓云都指导得很具体、很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