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阳 《语文知识》2012,(1):119-121
复指代词是指代词在句内复指有指称内容的名词短语,它是构建关系化的形式手段之一。汉语中复指代词主要出现在话题句和关系化小句中,这两种句式在句法操作上存在差异。复指代词在这两种句式中都是由移位操作来生成,是名词组移位后留下的显性语迹。复指代词在句中的隐现与词性有关,是为了保证句子合法而采取的自救手段。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部分江淮官话和赣语中存在着三身代词的复数标记与指代词声韵母甚至声调都相同的现象。这类复数标记人们大多认为有音无字。  相似文献   

3.
所谓称代式复指,通俗地说,就是用指示代词或者人称代词和其他词语来指同一事物(至于“雷锋同志”祖国的首都北京”,那是同位词组,不属于称代式复指范畴)。现代汉语中,称代式复指主要是在主谓谓语句里分别充当主语和谓语的组成部分。例如:“这位老工人,大家都很尊敬他”。全句的大主语“这位老工人”与全句谓语中的宾语“他”,所指相同,二者存在着复指关系。这种用人称代词同别的词语构成的复指句,本文不涉及。只分  相似文献   

4.
在主题句中,语义上的共指关系在句法上表现为空位与复指问题。汉语主题句的述题部分有时必须有复指代词,有时不能带复指代词,有时复指代词是可有可无的。本文试图运用配价语法理论,从动词配价方面来探讨现代汉语主题句的复指和空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话语表征理论(DRT)克服了以往形式语义学的静态性弱点,通过一系列的DRS —构造规则和算法动态地解释了指称性回指、变项约束性回指、E —类代词回指等长期困扰传统形式语义学家的话语回指问题.尽管如此,对DRT的深入研究表明,DRT在模型论语义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文章从DRT对代词构造规则的定义以及对话语信息的处理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DRT的技术缺陷和解决途径,以期在DRT理论框架下更有效地消解话语回指现象.  相似文献   

6.
复指代词是指在句内回指有指称内容的名词短语的代词,它主要出现在汉语话题句和关系小句中。复指代词在两种句式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三种:必须出现、自由出现和不能出现。复指代词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成分提取要遵循的等级,即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可及性较高的成分提取后,原位一般不会出现复指代词;可及性较低的成分提取后,原位必须留下复指代词。二,复指代词本身的句法属性。当空位违背句法限制时,复指代词就会出现来挽救句子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福安方言指示代词内部存在齐整的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有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间的声母对应、方位指代词和人或物指代词间的声调对应以及方位指代词和程度指示代词间的韵母对应三种形式。这种语音对应是属于音变构词现象。  相似文献   

8.
濮海燕 《考试周刊》2011,(74):106-107
在英语语法层面上.人称代词的形式取决于它们在句中各自所发挥的语法功能——作主语时,用主格:作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时。用宾格。这是传统语法的规则。长期以来,人们在语言实际交际中,对主宾格人称代词的用法一直争论不休,有时在口语乃至书面语中.存在着宾格代词用作主语、表语,以及主格代词用作宾语的语法变异现象,本文在英语人称代词的一般用法基础上,对这种变异现象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汉语相关官话方言中"把"字处置句存在复指代词形式,这些形式从历时上看有共性特征,但在共时层面有一些差异特征,包括动词结构的形式、复指代词的强制使用程度、否定可变换性、"把"字句独立性及复指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通过考察官话区中的罗山方言、常德方言、巢湖方言、英山方言、孝感方言、公安方言和九江方言等拥有的演变特征的数量,我们得出这些方言点代词复指功能的演变从弱到强的等级序列,即巢湖方言复指代词的演变特征最少,也即演变程度最弱,公安方言强之,孝感方言又强之,罗山方言、英山方言再强之,九江方言和常德方言的演变等级最高。这一研究为推断共时层面具有共性句法特征的不同方言点在形式上的关联提供了另一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李文浩 《中国语文》2016,(4):405-414,510
光杆NP和"一个NP"可以表示类指,但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并非类指,而是表示类同的个体指。它的构式语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人称代词所指对象作为范畴典型成员的主观认定。该构式经常出现于反预期语境,即事实上人称代词所指对象往往是所在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客观现实与说话人主观认定的鲜明反差,便产生强烈的语力,这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语用功能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主要讨论称谓词前加人称代词这一语言现象,具体以"家""舍"类词语为例。文章认为"家、舍"类称谓词前可加第一人称代词"我",构成语义上的复指关系。"我+称谓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法,与常见用法有别,明清时期常见。  相似文献   

12.
在有标记的复指短语中,指示代词"这"和"那"、助词"等"、数量词都能充当复指标记。决定复指标记隐现的是"指称接近原则",但语体、音节、语用等也是一定的影响因素。复指标记在短语中主要起连接、标明、转化和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用"是/之"复指的宾语以及无形式标记的宾语四类宾语的语序情况。调查发现:疑问句代词宾语基本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基本后置,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和无形式标记的宾语用例寥寥。另探讨了宾语前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代词性间接回指作为一种典型性间接回指,在表现形式及语义推理方面都有着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并结合实际例证对代词性间接回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先行项体现为转喻关系的代词性间接回指还是由先行项与回指项共同构成转喻关系的代词性间接回指现象,都可用认知参照点原理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 E-prime 编程,研究两组中国学习者英语代词的习得。结果发现学习者都在单子句中存在代词解读问题,误以为代词可以与约束域内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短语共指, 但高中组在拒绝代词受宾语约束表现更好。在双子句中, 两组都能遵守约束理论原则 B, 正确地确定代词与约束域外的远程主语共指,专业组在拒绝代词受局部约束时显著地好于高中组。本文从母语迁移、 句子处理和结构平行性等角度对上述差异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有"吾[ηo213]"和"吾侬[ηo213-22nu213-35]",复数为"阿拉[laa]"。在日常方言运用中,它们通常是与其他词汇组成句子的,在句子成分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其中在主语、定语两大句法功能上较集中地存在着语用中的转义现象,并且大多出现在代词的"转指"方面,也就是"数的转指",即通常表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阿拉"指代单数"吾""吾侬"。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受吴越"水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中“是芙蕖也者”一句,课本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看作“复指芙蕖”的代词,这是值得商榷的。“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代词的例子,笔者也未尝见闻。“者”字虽可作代词,但必须与实词或词组直接结合,不能用虚词隔开。此句“者”在虚词“也”之  相似文献   

18.
话题化是语篇中典型地用于将某个通常已引入篇章或至少可以假定是可推测的实体,表示为重要的、通常是对比性的话题的一种句法手段。现代汉语采用不同的话题化方式来突显信息或对比话题。研究表明,对施事主语与受事宾语的话题化策略取决于话题短语与小句主体部分的相关性,这种连接是功能性的。对所有者的话题化则靠复指代词的回指性连结。而对附加成分与悬垂话题则依赖结构中的语义连接。本研究同时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该现象的移位理据作了认知上的深层阐释。  相似文献   

19.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复指短语又叫同位短语或同位词组。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定义是:“复指短语是由两个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的,这两个词或短语同指一个事物,同作一个成分。”因此,复指短语的几部分都是同指一个对象,从语言运用来看似乎有点重复啰嗉,但是在特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