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想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参与者。作为教学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说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新课改强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而“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更应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的思想飞起来,让学生的嘴巴说起来。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教师不能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说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话正点出了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正点”一词广泛流行,衍生出许多新义。作形容词时,其语义特征为[+符合某种标准][±带有轻松、戏谑、调侃语气];作名词时具“重点、要点”义。除概念义外,其色彩义也有所变化。“正点”的流行及其语义变化有着社会、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自身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彬 《现代语文》2006,(2):117-117
皮皮在《正点:张柏芝——欲望苹果费雯·丽——雨中迷雾》(载《现代交际》2001年第6期)一文中说道:“正点”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绿林草莽。《隋唐演义》中程咬金和尤俊达密谋劫夺靠山王杨林送给隋炀帝的皇杠,押解皇杠的队伍进入埋伏区以后,小喽罗马上报告:“报告大王,正点子已到。”可见,“正点”是指预期中的劫夺目标。至于在埋伏打劫中,不时经过埋伏区的其他商旅,只能简称为点子,不能称为“正点”了。这里的“正点”为名词。时下,我们在报刊中还能看到类似的用法。例如:(1)今年,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毫无疑问将列入榜单。而就在油价舞蹈于峰…  相似文献   

4.
道歉     
作为教师都知道,要做“好”教师就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之时,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可如何赢得学生的“芳心”和“青睐”这里面大有学问。  相似文献   

5.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这一认识长期存在。事实上,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同样都处于主体地位,只是其侧重面不同。“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属于“学”方面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道歉     
作为教师都知道,要做“好”教师就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之时,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可如何赢得学生的“芳心”和“青睐”这里面大有学问。  相似文献   

7.
《礼记·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里包括两层意思:懂得和善于教育的人一定能引起学生对他教的这一门课特别感到兴趣,这是其一。要达到这一个要求,教师的“教”固然要得法,但所谓“得法”,实际上也包含了教师的“下水”。教师不仅要讲出个道道来,还必须时时处处引导学生一道实践,一道攻关。这就是要发挥“继”字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沿着教师的脚步,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共同前进。教师先行,学生后跟;“后跟”就是“继志”。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大多数教师对学生都怀着赤诚的爱,这就是师爱。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在这纷繁浮华的人世问,我认为最富有爱心的人莫过于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人们赞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9.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备课时主要在“怎样教作文”上下工夫,而常常忽视了学生“怎样写好”这一制约写作效率提高的环节,结果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大讲特讲,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实践证明,着眼于“老师教”还是立足于“学生写”,其结果相差甚殊。这里的“学生写”当然不只是每周课堂上的两节作文课,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阅读写作有机结合,鲜活的生活应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开掘这“源头活水”’引出“汩汩清泉”。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只有通过他们的主动参与,尊重其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效率。下面谈…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知识,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还要能灵活转换,这就是“心理换位”,其目的在于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进行“心理换位”呢*一、备课时的“心理换位”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备课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定义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这一原则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那就是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多”与“少”。“多”就是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少”就是教师要“少讲”、“少写”,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突出其主导地位。如何突出“多”呢?教师要改变观念,还课堂予学生。要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切…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教学,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教学质量,无疑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其规律,掌握其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了广大教师的一贯追求。我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在于教学生“学”,即在学生“会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那么在这过程中,其运动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各种矛盾的地位及其关系如何?在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中,哪方面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诸等问题可谓教学论之核心内容,而如今对其认识仍为“见仁见智”。近得悉张连捷、张启航“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运动(兼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切实实现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组织者。在诸多角色中,作为教师自身的“我”的角色,还没有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而事实上教师巧妙运用“我”这一角色,围绕“我”列举事例,阐明“我”的观点“,我”做导演,不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师生情感上的相容性,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师“爱其生,乐其教”,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5.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词语丰富,生动优美、文笔精巧,跌宕有致。把索溪峪的景物描绘得洒洒脱脱、活灵活现,把其“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教学这一课,可指导学生三读悟其“野”,从而让学生读到其“趣”,学到其“真”。一、粗读品词。知其“野”何意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在课题运用这个“野”字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来品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如果教师“先教”,势必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很难突破的定势,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虽然有些教师会在自己“传道”的过程中会给学生一些启发,但这种启发是在已定的理论范畴基础上的启发。当然这对于理科的内容也许有一定的帮助,那么对一些有关人文学科,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以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以“授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特点,懂得学生的需求,掌握其发展规律,这对学生的成长作用会很大。职业院校教师应当具有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如在心理咨询中注入思想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求最好、但求不同,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师道“弱”为先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中的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前贤们对提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但是我认为,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学法指导的第一要义。一、让学生“会问”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传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意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社会、家长、教育行政人员、教师转变人才观、教育质量评价观,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期实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的目的.一、素质教育与课程“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抹杀学生个性、片面追求升学率,加强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提出的,这就意味着课程教学全面革新,如何在课程这一教师与学生思想与情感联系的纽带,知识信息的载体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成为我们几年来研究中关  相似文献   

20.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即师魂。教师是否有爱心,这是成功实现爱心教育的关键因素,即必须遵循以爱育爱这一原则。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一位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更要付出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