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恒是一位趴在地下以一个最低姿态关注人性与生存意义的新写实作家。他对人的本能欲望的袒露与解剖,对人的潜意识的描写,对理想人性的辛勤勘探,往往充斥着挥之不去的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2.
林超然的《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研究》是一部颇见功力和才华的学术著作,其深入探究了黑龙江文学多声部组合的复杂性,形象地指出了它的独特价值和夺人魅力。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青年作家林超然是一位极具人文关怀与批判性格的当代知识分子.作者近年出版的散文集《学习奔跑》,蜿蜒在情恋、生活、青春、校园、乡土、哲理、文化的河床,涌流着浓艳的风土民情、充盈的生活热力、深锐的哲思妙悟与奇绝的语言漫游.在这部散文集中,林超然把自身的生命轨迹与现实人生化作灵动的诗性言说,用无限的感恩与热爱辟出生活的一块晴朗,向人们昭示了天地的大美与人间的大爱,这使他的散文成为知识分子灰色化时代当之无愧的“大作”.  相似文献   

4.
作为伦理学主要分支之一的规范伦理,其主要对象是人的行为规范,因此,探究规范伦理的基础时,如果用追寻其形而上的根据来替代其现实原则,将有悖于规范伦理的本质。通过厘清人之道德行为的诱导机制,从理性与情感合一的人性原则出发,论述了自爱原则对理性与情感的统摄能力,将人从神龛拉回人间,并还原了人超越自然物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5.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一直都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华兹华斯曾被雪莱冠以"自然诗人"的美誉,但实际上他是一位关注人性的诗人。本文将在诗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华兹华斯诗歌中闪烁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6.
194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是钱钟书的试笔之作,也是他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是一部既深入地开掘人性,又大胆地针砭世风世相的讽刺小说,它的人性书写犹如一把匕首,直击人的根性,人性的虚荣、自私、贪婪、怯懦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作家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历史进行重新陈述和再度书写,颠覆了传统历史书写的特定价值和叙事方式。苏童就是这批作家中的一位。其新历史主义小说代表作《我的帝王生涯》以民间化的历史观、先锋性的创作技巧,将对"人性"的关照寓于先锋品格之下,鲜明地体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将个人独特的经历,与对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意大利复杂混乱的社会氛围的感受,融汇在他的短篇小说中,通过社会最底层小人物形色各异的生活状态,呈现出那个时代人们无法逃避的共同处境——生之痛苦。文章以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人性"描写为切入点,选取若干篇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从小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共同的生存处境出发,探讨皮兰德娄对于复杂多变的人性的刻画,对于现代人"精神危机"的表达,以及他对人性光辉自始至终的呼吁。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十七年小说”和“文革小说”几乎一直都在伦理与政治的张力中做着奋力的挣扎,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两股创作潮流。在政治伦理化小说创作潮流中,郭澄清大部分短篇小说的重心一直在对人性、人情的开掘和描绘上,从人道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观照人以及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将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和价值理想推广到政治领域中,使政治生活也充满了人情味。伦理话语是其小说叙述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10.
王宇乔 《考试周刊》2014,(82):16-17
蒲宁是俄罗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包含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充满了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理性探究。通过对蒲宁作品的深度解读,发现造成其笔下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就内因而言,主要是主人公自身固有的人性弊端。此外,还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人的命运的相遇和离别。本文从人性本身的脆弱及外在命运的影响两个因素切入,探究蒲宁短篇小说中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1.
当代作家阎连科在他的“耙耧系列“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充满苦难的“耙耧世界“,以近似原初状态的生活环境为背景,探讨了生存本能、性欲本能和恶的本能等一系列人性深层问题,充分揭示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雷瓶儿》以人性的种种弱点凸显一种现代社会的伦理强力观念:叹惜传统人性伦理体系的崩盘和呼唤久违的人性复归,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缺憾之美,将人性的弱点视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活力元素。作者理性地将对人性的观察与反省融入人物刻画之中,以一种诗情来过滤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将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贯注在字里行间,打造出一个具有轻喜剧色彩的艺术世界,于平静的审视中释放情感的热量和进行道德的评判。  相似文献   

13.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红色女性形象塑造的偏失。以往的研究一般都注重革命伦理的高扬,忽视红色女性作为人的基本属性,造成了一种道德的在场而人性缺失的局面。本文分别从革命与无性化,革命与爱欲,小我与大我三方面,具体论述了改革开放前红色女性形象的不足,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叙事伦理学的角度看,台湾作家白先勇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以其悲悯情怀"执着地品尝人生况味",把叙事的触角伸展到人物命运的内核,触摸到人物生命内层的脉动和心灵深处的战栗;以对人性最富敏感和深邃的理解力,表现了内在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展示了人性范畴内的生命内容,从而建构了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学道德--人性之美、生命叙事.  相似文献   

15.
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自从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曾经心理医生的体验,在这部小说中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和斑斓。在向人性深处挺进的过程中,《女心理师》超越了以往的作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由于独特的人生经历,张爱玲的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其笔下的女性多在物质与金钱的诱惑下,表现出灵魂腐蚀、亲情沦丧、爱情虚无的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乱世背景下女性面对生存困境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7.
赵本夫的小说几经蜕变,虽然风格、技巧和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细细读来,依然会体味到其对苏北民间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普遍关注而又十分敏感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八十年代人性和人道主义回归的社会背录的分析,来诠释新写实小说关注人性的原因;新写实小说采用了人性视角来审视现实生活不仅体现在选材上,也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八十年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使新写实小说注重物资化、欲望化,扭曲和变形等人性内容的书写,同时也不乏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的小说始终深深的关注着人性,通常把思考的目光聚焦在世俗权力下的人性上。展现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人性在世俗权力下的被奴役和蹂躏,在悲观和绝望中寄予了作者深广的人文意图。  相似文献   

20.
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的通常模式是将教育指向环境本身,这种模式不但存在着逻辑破绽,而且效果无法保证。正是现代社会对欲望的放纵导致人性物化,进而导致环境的恶化,环境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学校教育在推波助澜,扮演着物化人性再生产者的角色。真正的环境教育应该是对整体教育的重新思考,为现代学校教育重植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