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长道短     
一条让人叫好的新闻 1月2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请法学专家给自己讲授法学理论。不少读者对这条新闻表示出特别的兴趣,为领导同志带头学法叫好。 中央领导人带头学法,应该说是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学法、懂法应是每位干部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2.
某报不久前曾刊发一条新闻,内容为:王某因非法出售、出租全自动麻将机,被公安机关以涉嫌赌博罪刑事拘留。让人嘲讽和尴尬的是就在这条新闻刊出的当日,这家报纸还赫然打出“出售、出租全自动麻将机”的广告,让广告狠狠地掌了新闻的嘴,也抽打着这家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  相似文献   

3.
最近翻看报纸,读到了一条"新闻",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1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求职无望,一级厨师跳楼获救",从标题看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社会新闻,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催生了一出悲剧.新闻不长,不妨共同欣赏,看它到底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4.
长期干记者工作的人,想必都遇过这样的事: 听人提到很不错的新闻线索,让正挖空心思到处“挖”新闻的记者精神为之一振,而当记者想去采访时,却又被告知这条线索已过去多时,成了昨日黄花算不上新闻。这时,记者一定很沮丧,因错过了一条好新闻而感到惋惜,却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5.
刘厚良 《军事记者》2013,(10):72-72
新闻界有句行话:抢新闻。说的就是新闻人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和快写快发的能力。虽然从事新闻报道时间不长,但一条突发新闻却让我真切地理解了"抢"新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著名学者说:你想让文章写得生动些吗?那最好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这确是经验之谈。用新闻术语说,就是:让事实说话,在行动中写人。但少用不等于不用,要说新闻一律不用形容词,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准确地使用形容词,也能使文章熠熠生辉。不过有一条原则,是宁精而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7,(6):25-26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卡罗尔·里奇在其著作《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导言中,有两条关于新闻写作十分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该书主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钟新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在人  相似文献   

8.
笑言 《新闻实践》2001,(6):37-38
前些天在某报上读到一条新闻,不禁让人瞪大了眼:怎么回事,这样发新闻,不是无异于在向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么! 事情不复杂,采访的“套路”也是常用的:两位记者经过暗访,在余杭区星桥镇一带发现一些汽修厂在大量打造、销售以旧改“新”的“隐  相似文献   

9.
西方有条新闻学标准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在新闻媒体云集、新闻信息爆炸的今天,不管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甚者是"人咬人"都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因为它们都不够"匪夷所思""大跌眼镜"欲望就是罪恶的根源。受众猎奇心理不断膨胀,一些媒体记者便应声而起,一条条让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的"假新闻"开始频频曝光于媒体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日常生活,虚假新闻可谓是把全国人民忽悠了个遍……  相似文献   

10.
《江山》特刊即将由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作为其中一名编辑,在我从事的书业报道中,有一类书是报纸内容的结集.新闻在一般理解,通常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速朽,但是面对内容还不错的这类书,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新闻如果只是一条条新闻,每一天都速生速灭,为什么有的还可以成书,并且让同样面临市场压力的做书人觉得,它还有第二次生命,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1.
汤权福 《青年记者》2010,(11):53-53
最近翻看报纸,读到了一条"新闻",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求职无望,一级厨师跳楼获救",从标题看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社会新闻,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催生了一出悲剧。新闻不长,不妨共同欣赏,看它到底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12.
西方有条新闻学标准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在新闻媒体云集、新闻信息爆炸的今天,不管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甚至是“人咬人”都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因为它们都不够“匪夷所思”“大跌眼镜”。 欲望就是罪恶的根源。受众猎奇心理不断膨胀,一些媒体记者便应声而起,一条条让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的“假新闻”开始频频曝光于媒体。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日常生活,虚假新闻可谓是把全国人民忽悠了个遍……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14.
简洁,指的是说话、写文章扼要、清楚。说话、写文章要做到既扼要又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把广播新闻写得简洁,就更困难。因为广播新闻是写给人听的,它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新闻事实讲明白,又要让人能够听清楚,不好好下一番功夫,就难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广播新闻该如何做到简洁呢? 首先是语言要简练,最好三言两语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力戒空话、废话、套话,坚决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话。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样一条广播新闻,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竞争别用歪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一些电视新闻存在着过分展示血腥场面的现象。某市一位70岁的老太太在家中刎颈自杀,电视台记者闻讯在救护车之前赶到现场。记者的快速反应能力让人佩服,然而这条新闻播出的几个镜头却让人难以接受:老太太躺在床上(全景)——老太太绝望地蠕动(近景)——沾着血迹的大剪刀(特写、两次)——床边地上一滩血块(特写)。这样的电视新闻怎能不让人感到恐怖?  相似文献   

16.
唐宁 《新闻记者》2001,(5):33-36
A.人物是新闻特稿的主体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这句简单的话在我们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每天翻开报纸 ,大量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 ,都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物。事实上 ,任何新闻都是人造的。每一条消息中都应当有人物出场 ,不见人的新闻是算不上一条好新闻的。举世震惊的兵马俑是一个农民一锄头挖出来的 ;影响全球股市的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 ,是格林斯潘清晨泡澡时的念头决定的 ;每一场战争都是由某个具体的人挑起 ,由一个人下令开火、让很多人生命的付出作为代价。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人物 ,而是…  相似文献   

17.
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对今天的记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上海APEC会议期间,有一条章启月“考”记者的新闻让人过目不忘: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她用英语侃侃而谈。这下,台下众多的国内媒体的记者傻了眼,听听不懂,问问不了,纷纷要求章改用中文发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女记者急得还以正在做同期录音  相似文献   

18.
张沛灏 《新闻实践》2012,(12):51-51
"男子因挪车起纠纷捅死两人血迹绵延50米",这是10月30日,一家著名的门户网站转载北京晨报的一条新闻的标题。在新闻结尾处附有原标题:挪车起纠纷俩男刀扎人。然而,新闻的导语却是这样写的:"前晚10点多,大兴旧宫科技路上岛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闻改革逐渐深化,大众需求趋向多元化,媒体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观点不同、角度多变、质量参差不齐的稿件,作为新闻编辑如何筛选出好的稿件,汇编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可听可视性强的精神食粮,新闻编辑的思路和技巧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关键在于运用精彩镜头,把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事件和人物生动形象地凸现出来。例如:要编辑一条新闻,首先记者送来了拍摄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但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  相似文献   

20.
边走边悟     
主持人的话:每一天,作为记者,我们都在路上,或穿行于街道里巷,或深入乡镇山村,与各种各样的人亲密接触,将最鲜活的新闻与资讯,告知广大读者朋友。面对那么多人,经历那么多事,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条条新闻,还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很多。他们让我们感动,每每想起便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涤;他们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面对纷繁的生活;他们让我们成长,那些不同的人生状态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博大与包容。
  那些没有删去的电话号码,那些依然在头脑中记忆深刻的面孔,他们在我们前行的路上和成长的途中给了我们超出文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