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西夏的伦理道德是西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考察了西夏谚语所反映出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并试图说明这些道德规范形成的历史及社会原因。初步探讨了西夏伦理道德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和它所呈现出来的多层复合、多种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西域各少数民族在长期中西方文化的浸染与影响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立足于西域少主民族文化特色,讨论中原文化、中亚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西域少数民族文化衍变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同时从开放度、包容度、民族性、土著性、层次性及共享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文化特点,以期对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活动在西北地区的吐蕃、回鹘、党项、契丹等民族政权的科学技术有所进步与发展。吐蕃、回鹘、西夏的天文历法颇有特色;回鹘的印刷术与西夏的医药、地理学,深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喀喇汗王朝、西辽的建筑科学与园林艺术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一切皆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体现出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40-40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5.
出土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流变呈现出民族性、时代性特征,既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造物观念、社会风尚、高位文化的审美取向,又体现外来艺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胡更迭背景下中原陶俑形制的变迁,是隋唐时期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反映,同时诠释了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恒持能力。本文也反向复刻了隋唐“高位文化”在文化交融场域中对“胡”文化的整合路径。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变迁背后的文化演变,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国文化的守正创新带来了启示,也对中原陶俑形制在当代的创新再造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6.
客家廉洁文化受中原河洛文化影响,具有中原河洛文化底蕴。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以族谱、谚语、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客家廉洁文化,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廉洁中国梦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居瑰宝福建南靖土楼的建筑美学特征一方面表现在历史价值和文化内蕴上,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其传统建筑造型、功能和独特的风格上。它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文化精髓和历史文化积淀,对我们研究、保护和开发土楼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筑活动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直接反映,能代表其历史进程、时代沿变、文化积淀等要素。城市建筑活动的建筑形制是公共文化建筑。历史文化是建筑的源,而地域文化建筑是带有该地区典型文化特征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又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因此只有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折射城市文明的经典建筑。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形体构成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这种理据是意识、制度、民族心理、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取向的阐释,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时代性。《说文解字》中的門部字不仅反映了在中国古代“门”这一建筑结构的具体形制,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具有内敛特性的文化观念在建筑形式永久性上的深刻反映。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追求,古琴艺术也不例外。这不仅表现在琴曲、琴论上,也表现在古琴制作时的形制特色之中。古琴的形制中既有对自然界的事物的比拟,也有对人体的模仿。  相似文献   

11.
宋时西北大部为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所控.其境内的"丝绸之路"是伊斯兰教得以传入中国的重要路径.西夏王朝的建立对伊斯兰教在西北的传播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西夏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是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随着近年西夏文物的不断出土及公布,为我们提供了西夏时期伊斯兰教在西北传播的新的实物和资料.  相似文献   

12.
商代是华夏民族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商灭夏建立商朝以后,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完全继承了夏朝的成果,在民族特征上也是相同的。商朝有许多方国,与商族和商朝有着复杂的关系。商朝和方国之间在保持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经常发生战争。考古文化表明,各方国及商的周边各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商族在同化夏族的同时,大量吸收夏族文化因素。但是终殷一代,仍有一部分夏族保持一定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有关教育史、体育史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学校体育产生于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起源于清末时期的京师大学堂;我国最早设立体育专业的学校是清末时期的"中国体操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4.
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大禹传说逐渐兴起。春秋时期,大禹的形象由西周时期的山川神主向夏宗和人王转化,与此同时,大禹的传说随着人群流动和文化播迁而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15.
鲧、禹是华夏族的人,夏代的统治中心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谷上游及伊洛地区,也即司马迁所说的夏代的中心是在"河洛之间"。濮阳地区是华夏族、夷族和商族的相互错处地区,不是夏代国家统治的中心地区。我们要探索的是夏代国家的夏文化,不是"夏族"的文化。今后探索夏文化的重点,仍将继续放在豫西和晋南地区,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6.
西晋文学家夏侯湛的诗歌多数亡佚,结合夏侯湛现存的十首诗歌及史料中关于其亡佚作品的论述,全面考证和评述夏侯湛的三言体诗歌、四言体诗歌、五言体诗歌及楚辞体诗歌。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边疆开辟了一条始于四川成都,贯穿云南东西方向,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蜀身毒道”。学者习惯上把云南、缅甸境内的这段通道称之为“滇缅商路”。内地商人循此商路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商品贸易往来,一方面,他们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购买缅甸的棉花、印度洋的“海货”,互通有无,活跃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带去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爱岗敬业、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滇缅商路不仅是一条繁荣滇缅贸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之路,还是一条吸纳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之路,具有承载物质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最后谈谈夏朝国家政区的特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12](P166-167)。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结论。就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来看,说夏朝国家也是按照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最多只是表现在外观形式上,其实际内容则是这些国民常常聚族而居,在各级行政区划内基本由具有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的若干“氏族”及其“宗族”集团组成。夏朝的地方一级政区,是臣属于夏朝的同姓或异姓方国,这些方国在文献中每每称为“某氏”…  相似文献   

19.
夏代早期的历史多语焉不详,甚或互有抵牾。对夏代早期历史的基本脉络作一梳理,并以考古资料为基准,探讨了夏代早期启、益之争,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位,帝相东逃,少康复政,有穷覆亡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反映,并尝试复原了夏代早期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20.
夏代是杜撰的吗——与陈淳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王朝是否存在,过去由于史证较少曾被一些学者所怀疑。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已不怀疑,然仍有部分外国学者出于种种原因,捡拾过去学者的论点而对夏的存在持否定态度。陈淳博士发表于《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的《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一文,采取转述国外学者有关批评的方法并基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认为夏是“杜撰”的。此论很值得商榷:一、不能带着“周人杜撰夏朝历史”的先入为主的成见;二、甲骨卜辞中并非没有丝毫夏的踪迹;三、夏与商、周一样,同属于“早期国家”;四、不能否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夏朝历史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