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元璋与宋濂名份上虽为君臣,学识上却实为师徒,宋濂传授的儒学思想和文章之道对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辅佐之下,朱元璋得以凭借帝王之尊引领元末明初文风的嬗变。事实上,朱元璋欣赏的是宋濂的儒家学识,并不看中他的文学才华,但在长期的君臣文学交往中,又深受宋濂文学思想和文法的影响。基于儒家文学观念的共识,朱元璋一再提升、褒奖宋濂,从而奠定他"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坛地位。  相似文献   

2.
宋濂从元末以文名扬天下,自与朱元璋相知相遇后,便以帝师身份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治理国家,教育皇子。然而,宋濂与朱元璋在议孔与政治上的分歧,使得二者愈离愈远。终于,朱元璋借胡惟庸案之机,促成了宋濂的悲剧晚年。宋、朱之矛盾,实则也是明初专制皇权下君臣关系日趋冰冷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是中国封建社会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聘请名师,从幼年抓起是朱元璋培养和教育继承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朱元璋仿唐制,设东宫为太子居所,他用当朝军政大臣兼领东宫官职,把政府机构与东宫衙署统摄起来,他以自己多年征战驾驶政坛的经验教育儿子,传授为君道,目的是永保大明“宗庙社稷”。  相似文献   

4.
宋濂的思想以理学为体,注重经世致用,可以代表明初帝王推行的国家意识形态,对明代文学理论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宋濂的文学理论主要由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三部分组成。宋濂认为文之本源是道,文之本质在于明道,明道之途径在于宗经,文之功能在于实用。其创作论首重养气,要求师古但从心出,以五美言诗。雅正中和是宋濂的文学批评标准。文章通过——宋濂身份的变化与其文学理论的关系,洪武朝的政治思想环境与宋濂思想的关系,洪武朝的文章风貌与宋濂文学理论思想的关系——三个维度论述宋濂的文学理论思想与明洪武朝政治文化语境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到鸦片战争爆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列入了帝王世系表的封建皇帝有269人。其中只有刘邦、朱元璋两人是通过组织农民起义,从旧有封建统治者手中夺得政权而当上皇帝的。刘邦虽是个农民起义首领,但他是“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每酤留饮,酒售数倍”的“泗上亭长”,大概是个中小地主出身。真正出身于劳动者家庭,受过苦难生活折磨,通过十几年的艰难曲折斗争,最后当上皇帝的只有一个朱元璋。正因为这样,史学界在对朱元璋的研究中,怎样看待和评价他由一个农民领袖变成封建帝王这个问题就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也想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马上得天下的开国君主,但这位原本只识干戈的帝王却很重视教育与封建人材的培养。在登基后的第二年,朱元璋就指示中书省的大臣:“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他要求除京师的太学之外,各府、州,县也都要设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根据朱元璋的旨意,政府有关部门还在  相似文献   

7.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比较重视教育的,他认为:“治天下以人才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并且在实践中集历代封建帝王的教育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但是,迄今为止,有关论著不多。本文略加论列,旨在抛砖引玉。一、以国子监为重点,大兴地方郡学、社学明朝初建,封建统治人才缺乏,为了扩充官僚机构,朱元璋一反历代封建王朝只注重太学的做法,采取以中央国子监为重点,大兴地方郡学、社学的方法,加速培养统治人才。他说:“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相似文献   

8.
何献忠 《中学文科》2004,(12):43-43
明初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堪称一代文才。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昨天宫里出了喜事,你吟首诗吧!”聪明的解缙一听,便知道是皇帝得了儿子,于是开口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金龙”两字显然是拍皇帝的马屁。谁知朱元璋说:“是个女孩儿。”解缙马上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  相似文献   

9.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光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祭。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贬褒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  相似文献   

10.
大礼议对嘉靖朝的人事更迭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历史上极具典型意义. 在明代16位帝王中,除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外,以藩王身份登上九五之尊的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朱厚熄是明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皇帝.  相似文献   

11.
朱标系朱元璋嫡长子,朱元璋称帝后即立为皇太子,悉心栽培。蓝玉乃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燕王为窃取储君之位,伪装忠厚老实,赢得父皇的赏识,并伺机除掉异已。而太祖与太子则因政见分歧渐生嫌隙,太子因政务失意积郁成疾而英年早逝。太孙年幼,经验不足。为皇权计,太祖在燕王的挑唆和猜疑心驱使下制造了蓝玉党案。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的历史史实问题争议颇大,不少专家学者也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可推断《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实乃虚构。但不排除《水浒传》作者在编撰"征方腊"细节之时,以历史事件为框架,参照了朱元璋征张士诚的某些历史史实。《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某些细节也与历史中的朱元璋征张士诚非常相似,从某一方面支撑了这种设想。  相似文献   

13.
宋濂在元末坛已声誉鹊起,入明后,却黯然失色。朱元璋实行钳制思想、摧残人的政策,使士们一个个如惊弓之乌。宋濂没有才尽,但明初的思想化政策、学术氛围以及他自己的庙堂心态,限制了他的学才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宋代科举以其"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蒙学的科举化势所难免,以诗赋为代表的科考内容直接决定了蒙养教育的教学内容。面对这样的实际状况,以朱熹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群起"反动",朱熹提出的蒙学思想以教"事"为主要原则,可谓"反动"的直接体现。反对蒙学的科举化也是朱熹提出其蒙学思想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5.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  相似文献   

16.
理学宗师朱熹之经学与其文章之学的关系,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他在奏疏的写作中时常引用《尚书》经文,除了利用《尚书》的劝谕功能影响帝王,还通过对经文的阐释,引导帝王接受自己的理学体系。与北宋儒者不同,朱熹十分注重阅读经书的主观感受与趣味,并在文章中传达、显现这种趣味。在记、序这两种文体的创作中,朱熹或阐发经义以提升立意,或反思学习经书的方式,或重绘经典传承的学术谱系,使其文章具备了深刻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经历、佛教思想及其利用佛教来辅佐治国的史实进行述评,并探索宗教对历史人物的影响和宗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元代对江南地主采取笼络政策 ,江南地主得以保存和延续。元末张士诚政权继续执行元朝对江南地主的“宽疏”政策 ,得到江南地主的支持。反之 ,江南地主对朱明政权极为冷淡。因此 ,明王朝建立后 ,朱元璋对江南地主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建文帝的一系列改革 ,得到了江南地主的拥护和支持。但建文帝失败后 ,江南地主又遭到大肆打击 ,永乐迁都北京后 ,大力扶持北方地主的发展。明中叶以后 ,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 ,始终反映在明廷内部的一些政策中 ,几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的出生地应以其本人的陈述和最早记载的官方文献为依据,即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近年来,部分研究者重提的朱元璋出生盱眙说或明光说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朱温是我国五代时期后梁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苦,为人慵惰、狡猾,但这样一个人居然成就帝业,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早年生活环境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在主观上,他也具备一个成功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