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之思     
英国著名作家H·D·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相当浪漫。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在他的心目中,死是很平常的事,大有视死如归的味儿。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会像鸿毛般轻。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只有这个印迹是存在过的,其价值仅在于此。其实我…  相似文献   

2.
战斗在抗“非典”前线的叔叔、阿姨们:你们辛苦了!首先,我以一名红领巾的名义在此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连日来,在电视上报道的“非典”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也震撼着我这颗稚嫩的心灵。我为那些患“非典”的人悲哀,更为那些因救治病人而被传染的白衣天使流泪。我平生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对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好像长大了许多。妈妈讲过,古代有个叫司马迁的人说过,人本来都会死,但死的意义却不同,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在抗“非典”战役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人民心中的纪…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许多地方都有“安全重于泰山”的标语,其实,这是讲不通的。“重于泰山”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多指人死的意义非常重大,有时也指责任重大。“安全”既不是指人死的意义,也不是指责任,怎么能“重于泰山”呢?还不如干脆说成“安全第一”,显得更简洁,更容易理解,更能够警醒人。  相似文献   

4.
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相似文献   

5.
M·克莱因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并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他的这句话肯定了数学理性精神的价值,因为理性精神本身就是数学的核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还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立论》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家添了孩子,众人去道喜。可是,说假话(“这孩子会发财的”云云,因为这孩子未必就能发财)的人受到主人的青睐,说真话(“这孩子会死的”,这的确是“大实话”,因为有生必有死)的人却受到了主人的唾骂。这篇杂文寓意深刻。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就言语交际的一般规律或要求来看,那位说真话的人的确该挨骂。原因在于他在吉庆的场合,说了不吉利的话——虽然这话是“真的”。由此可见,我们说话要看场合,也就是俗话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为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用金钱标准所能衡量,而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确认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名言“你一定要这样行动:无论对自己或对别人,你始终要把人看成目的,而不是把他看作工具或手段。”这就是道德的“绝对命令”,也可以说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8.
弗雷达&;#183;布赖特说过:“只有在歌剧中,人们才会殉情。”这是千真万确的。的确,你不会爱一个人爱到死。我知道有人因为缺乏爱而死,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因被爱到死。我们恰好是相互之间爱也爱不够。  相似文献   

9.
许艺 《中文自修》2009,(11):18-21
女友说:“他在我面前是个孩子”;妻子说:“您在我心中就像植物生长在大地上”;同事开玩笑说:“你再也不会死了,因为你已死过几次了。”读者说:“小羊到底有没有吃掉玫瑰花呢?”小王子说:“我太年轻了,不懂得怎样去爱。”圣埃克苏佩里院:“我明白了人的忧惠,我惋惜的是人。”正因此,圣埃克苏佩里的内心始终是孤独的,就像小王子。  相似文献   

10.
一次在草地上散步,不经意地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一颗不起眼的鹅卵石,我想起了毕淑敏文中的一段话:“我们这个民族……崇尚的是壮烈的死,惨烈的死,贞节的死,苦难的死,我们蔑视平平常常的死。一个伟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我们就不由自主地认为世上就只有这两种死法。其实大多数的人死得像一块鹅卵石,说不上太重,但也不至于飘起来。”的确,鹅卵石掉入草丛中,不会被人重视;普通的生命没有泰山般的轰烈、鸿毛般的鄙薄,所以它常常被轻视。 无论是泰山般的生命,还是鹅卵石般的生命,都是来得很偶然的,因…  相似文献   

11.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厚度。”品味着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又想起了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12.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电脑》2008,(6):49-54
一、人生价值 1,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泰戈尔说:人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是一本书.一本写给自己.也写给别人看的书。人生又是一次旅行.当有追求。  相似文献   

14.
价值     
一说起“价值”这两个字,总会让人感慨万千:春蚕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吐出了柔软的细丝,夏雨的价值在于天空高挂的美丽的彩虹,秋果的价值在于农民盈盈的笑脸,冬雪的价值在于当了一回小麦的被子……人生在世,更要活得有价值,然而,我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那天,我一整天都被无聊困扰着,并不全是因为有病。到了晚上,同学们都来家里看望我,感动得我一塌糊涂。这个说:“一天不见你,真把我们想死了。”那个说:“班长,你快点好起来吧!咱班没你都快乱套了,老师都快把我们给骂死了。”我再也躺不住了…  相似文献   

15.
《荷马史诗》(四) 战争爆发了。天神们也分成两个不同的阵营,有的帮助希腊人,有的帮助特洛伊人。赫克托耳是特洛伊的英雄。他是国王的儿子,帕里斯的哥哥。在一次战斗前,他告别妻子和小儿子。他的妻子似乎有预感,对他说:“今天别去打仗了,我担心你会被杀死。如果你死了,特洛伊就灭亡了。那样我就被抓去当奴隶,他们还要杀死我们的儿子。”赫克托耳说:“这些事情我都想过,但如果我不去战斗,我在百姓面前就抬不起头来。那才是特洛伊的末日。让我光荣地死在战场上吧,因为死亡要胜过羞耻。”这时,在希腊军内部产生了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一、选文人生态度周日的早晨,一位老师苦苦思索第二天讲座的题目。小儿子不停地吵闹,搞得他心烦意乱。他随手翻开一本旧杂志,把印有世界地图的一页撕成碎片,然后对儿子说:“如果你能把地图拼成了,我就给你一块钱。”他以为这样能让儿子安静半天,没想到刚过几分钟,儿子就把地图拼好了。他惊讶地问:“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儿子回答:“这很容易,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就翻过来拼照片。如果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位老师眼前一亮,一下子找到了讲座的主题: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听了这个故事,我也眼前一亮。因为小孩子无意…  相似文献   

17.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时代对死的思考死亡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很多学生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困惑、忧愁时抓不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这一现象,让我们是如何的心惊肉跳。  相似文献   

18.
一个傻子决定开养鸡场,于是买了100只小鸡。一个月后他来到卖小鸡的地方又买了100只,因为之前的那些鸡都死了。过了一个月他又买了100,卖鸡人问他:“你之前买的那些小鸡怎么啦?”“它们都死了,但是我知道我错在哪儿了,”傻子说,“我把它们种得太深了!”  相似文献   

19.
Easy Know Star     
7月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是美国独立纪念日。并且,这一天也是赤西仁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在他生目的这一天,赤西仁会尽量不安排工作,而是与重要的人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日子。所以,一般他都会选择和喜欢的人,或家人一起过。那么队友呢?赤西仁说:“不会和队友一起过纪念日的吧。”  相似文献   

20.
活人的蒌子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