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当代小说,由20世纪初对人的发现,对传统文化决绝反叛的人的文学;到新时期的精神空档,无根一代的寻根小说;到极力逃离,非理性审视的先锋小说;再到理性“审父”的《白鹿原》,对人的发现及对个体生存平衡的构建是现当代文学史无法规避的两大主题。与“寻根”“先锋”文学视点不同,《白鹿原》文本在对宗法文化的审度与批判中,兼有宗法文化里温情脉脉的一束光亮,使得其以理性的、整体的、发展的视点客观冷静地审视“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父子关系裂变背后是传统宗法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承继与剥离,即人类生存平衡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生命自觉”。  相似文献   

2.
纪阳秋 《西江大学学报》2007,28(6):41-45,84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其突出特点是以家族文化演绎民族传统文化,揭示“民族的秘史”。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小说主人公几乎具备了传统文化的一切美德:重仁义、讲宽容,仁爱天下、为政以德,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注重私德,注重人生境界修养等。传统道德文化面临挑战,有的死亡,有的步履雏艰,有的正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作为一个文人 ,他的文化心态是复杂的 ,有许多看似对立、不包容的方面 ,在他那里却能兼蓄包容。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 ,对他早期以及后来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主要从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特别是中国传统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胞,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新旧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有浓厚的传统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可以说是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反映半个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它的多次获奖特别是1998年茅盾学奖的获得,以及近期作为中国当代学中惟一一部长篇作品,入选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系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都足以说明这部小说在中国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在这部历史小说中,作用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作为开端。  相似文献   

6.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两性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白鹿原》在对博大精深的秦汉文化伦理精神的阐释过程中,对两性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因此,本文由性文化意义解构的视角切入,从生殖崇拜、婚嫁习俗、男性霸权、文化的悲剧与人性的复苏四个方面关注《白鹿原》中的两性文化,并揭示这种文化所造成的悲剧,从中挖掘理性与人性。  相似文献   

8.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了现实中的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陈染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父亲与成长女性之间既有人伦情感,又含有文化的象征内涵,因此"恋父"与"审父"同时并存.在"审父"的过程中,陈染的小说最终指明: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镜花缘>中某些看似荒谬、矫枉过正的情节入手,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理想追求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矫枉过正行为的心态.认为在社会转型的某个特定时期,矫枉过正是一种必然现象,小说作者的思想、行为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能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其既关注自然因素,又关注地域形成的人文环境因素.《白鹿原》作为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性特点,不仅书写了农耕景象、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还对当地的民风民情也进行了精彩的演绎.文章重点分析了《白鹿原》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对色彩的效果有了刻意追求和需要。这种时代背景反映在平面设计中,就使色彩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能显出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色彩情感、色彩意象、色彩调节、色彩与生活等几个方面研究人们不同类型的消费心理,探究平面设计中用色彩表达消费心理、用色彩刺激消费的一系列心理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传播学与接受美学等理论,从隐私写作的兴起及其潜在流变来探析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大众文化心理是伴随大众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中,表面上看大众成为文化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呈现出大众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性:资本的运作、商品化和现代技术的力量,使得大众文化心理在不断地重复和规范之中形成了渐趋相同的单一化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大众文化心理领域的"二律背反"。这种现象从实质来看是现代大众文化心理中个体自由导向和社会强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是不同"场域"的争夺。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阐述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主要从心理学应该研究文化、心理学本身也是文化和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创作心态这一视角和切入点,探寻明清艳情小说家的心路历程和心灵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创作由传统的劝戒述怀向娱转变;他们的人格由理性向非理性转移;他们的心灵由现实向宗教转化。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看法的遗存,"白鹿"等意象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传媒文化是建构未知的受众或拥有想象中的受众的传播系统。它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为了实现其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这一恒定目标,传媒文化建立了一整套自身的话语系统,其话语策略是:设法邀请受众“参与自我建构的过程”;视觉中心主义的幻象复制;戏剧化的表演或作秀。传媒文化的这套话语系统对受众接受心理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使“观看”仅仅成为习惯;从理性堕入欲望;引发受众的戏剧化心理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在人类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它对教学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它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这种丈化心理的产物。在这种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地改变旧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草原文化的出现与草原民族的空间行为以及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文章试图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草原文化的特征机制,从而阐明草原文化的发展前景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为关注人类存在的审美方式,与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与文化的合奏中,身体成为揭示中国文化表象深层底蕴的场所。陈忠实的《白鹿原》无疑是文化与身体共奏所诞生的杰出作品。追溯散发着独特文化信号的白孝文等人的生命轨迹,探究其身体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意蕴,传统文化的内核由此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