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主题亦称主题思想,凡文章的“主题”,都是一种认识,一种理念判断。无思想即无主题,无认识即无主题。这是权威写作教材对“主题”的定义。作文,尤其是学生作文,是不是应该以是否具备正确而积极的主题作为评价作文优劣的惟一和主要的标准,这似乎是一个早成定论的问题。可是高考评卷中争议作文的出现,说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有篇题为《作证》的作文,以小小说的形式写了这样一则故事,梗概如下:有一位年过…  相似文献   

2.
蔡静 《现代语文》2014,(10):144-145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作文,好的开头就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开始。文章的开头要做到有文采,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这样才会让自己的作文分数尽可能提高。然而,笔者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却发现很多学生作文的开头存在问题,如:或拐弯抹角,总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或离题万里且开头过长,有些“大头娃娃”的风格;或空洞无味,泛泛而谈,不能很好的切入主题或表明观点;或平淡无奇,直白得索然无味;或千篇一律格式化,有些没话找话说,重复雷同;或似绣花枕头,看似有文采,实则文不对题,表达不明不白,虚假欺人。以上的情况不符合高考作文要“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要求。因此,高中作文要力避以上种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研究的热点。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写不出好的作文。以往人们有种观点,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是由于缺少“生活”。为了解决这汪“源头活水”,很多老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生活”。比如在春天或秋天让学生春游或秋游,叮嘱学生要认真观察.回来之后写游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作文教学由语文教学的重点成为既重又难的“焦点”。而大多时候,我们老师总以“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来搪塞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是否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是否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不看做一件呆板的事情,犹如泉流,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异其致”。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方面将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作文也许会是另外一种风景。  相似文献   

5.
柳齐鸿 《现代语文》2010,(7):126-127
在作文教学这一块,笔者可谓是“勤”字当头:在学生写作之前,苦苦地写“下水作文”;待学生将作文交上来以后,赶日赶夜、逐字逐句地给学生批阅。最终,笔者对作文课望而生畏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水平都不见明显提高。于是;笔者开始反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笔者认识到;过去之所以“人辛苦了戏却不好看”,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自己应该尝试下水习作,这样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笔者也以为:有习作体验的教师才能在作文指导课中进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才能成为一位习作“名将”——指导有方。  相似文献   

7.
赵迎霞 《学语文》2010,(2):53-53
学生在作文时“有话说不出,说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不称物,词不达意。如一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残疾人运动会,美丽的汗水从最可爱的人身上掉下来,这是缺憾美……”  相似文献   

8.
长时间以来,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首先看“主题”是否正确,否则“满盘皆输”。教师遵循的是“主题第一”的作文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能写出语句通顺、有条理、有中心的文章的能力。可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传统的作文训练总是局限在“出题——指导——草稿——评改”的模式中,学生作文总是在老师指定的圈内挖空心思去想,自然学生的作文内容普遍单一,学生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事,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成份居多。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是难以实现《课标》提出的作文能力培训目标的。鉴于此,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由讲练模式的“幕后”走到自主作文的“台前”,作文指导由“限制”变为“放开”。坚持作文自主能力的训练,初步达到了自我训练、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作文水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自然也是我们中学教师奋斗的目标。倘若一味地硬逼着写,教师自己写不出,学生也只能或干篇一律或胡编乱造地应差。一句话,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才可能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活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手艺,没有“米”是做不成饭的,然而,即使有“米”,没有好手艺,也是做不出好饭菜来的。写作文亦是如此,既要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也要充分准备写作素材。但是,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时常感受到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太难”的无奈与痛苦,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导致了他们的长期不喜欢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在每一次作文教学时,他们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应付“交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李娟 《陕西教育》2006,(1):94-94
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过去一直沿用“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写了教师改”的方式,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尽管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眉批、总批,满篇见红,但是作文下发后学生较少认真看批语,结果事半功倍,教学效果不佳。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上的毛病就是思想上的毛病,自己的思想当然是自己来修改最为适宜。”袁微子说:“学生写的作文,最好不要求老师改,让学生自己改。”依照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诲,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笔者从实际出发和同学们一道进行了“三定”“四步”式的作文修改尝试。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作文评改,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日常作文进行评改。它包括学生自己给自己的作文进行评改,也包括学生作文之间的互评。它是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想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标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作文批改方式和新课标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打破教师一手包办批改作文的格局,从“教师为主”的方式转向以“教师为导”。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经常跳出自己天地来思考,向自己挑战.莫贪恋熟悉的模式套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低不同,文章的好坏深浅大不相同,语文老师指出学生的作文“立意不深,也翻不出新意”,说明了该生文字基本功还可以,但在立意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作文教学历来是个难题,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冥思苦想,却依然无从下笔,无事可写,即使最后勉勉强强地挤出了一点“牙膏”式或“流水账”式的文章来,却又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不感人,不生动。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作文素材匮乏,没有写作兴趣;其次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写,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写、会写、写好作文呢?  相似文献   

19.
小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作文中没有倾注自己的充沛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一吐为快,尽情流淌自己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作文之前创设一定的条件或情景,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后“辞以情发”,情到浓时,理到深处,文章自然就会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20.
陈广媚 《甘肃教育》2010,(17):27-27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掩饰,“严加防范”,甚至连父母也不容知晓的“隐私”却毫无顾忌地出现在作文中、日记里,由此便产生了所谓的“隐私”作文,而近几年“隐私”作文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一现象,教师有的叹息学生思想复杂,难以驾驭;有的痛恨学生不明事理,办事冲动;有的甚至大肆宣扬,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