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顶级的国家重点学院系统,是印度未来工程教育的探索者、领导者和规划者。新时代背景下,印度理工学院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于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其人才培养实践的核心思路在于,搭建“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多主体互动的开放性创新平台,促成内外协同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可以从“确立内外双层的工程教育办学理念”“构建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及“完善工程教育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借鉴其经验。  相似文献   

2.
厚积薄发——印度理工学院成功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近些年竞“奇迹”般地在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占据重要位置。究其原因,印度理工学院在其背后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从印度理工学院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大的层面,分析归纳了这个学校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资源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基于协同理论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资源体系的对策:外部协同从“单向发展”向“优势互补”过渡;内部协同从“分隔管理”向“系统部署”过渡;协调外部环境,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互动平台;协同内部关系,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资源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出发,创建了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与专业高度融合的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教学体系;搭建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双创支撑平台;构建了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三个协同”双创育人机制。把高职院校“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范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双创”大赛育人成绩在省内高职院校有效示范与引领的佳绩进行实证研究,以期给同类学校做实践参考与模式复制。  相似文献   

5.
印度理工学院在短短60年间,一举跃升为世界著名理工大学。三重螺旋概念的提出,为阐释印度理工学院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文章从三重螺旋的视角,按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分别对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特点;科学研究下的科研理念、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下的服务理念、服务渠道和服务共赢进行考察,“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互惠互利的博弈模型为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理论层面,二者融合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关联逻辑;从传统“单向育人”到新式“协同育人”协同逻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层面,探讨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格局,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条件保障+评价保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学会(简称IETOMM)主持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大会于1983年12月15日至20日在印度新德里印度理工学院举行。煤炭工业部派我出席了会议,宣读了论文,还单独受邀出席了本届JETOMM国际齿轮委员会会议;大会后并随中国代表团大部分成员一起对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的有关工厂和研究中心等进行了短期的技术参观和访问。  相似文献   

8.
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实现了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输送了新鲜血液。印度理工学院的注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实践教学,重视学校高度自治和学术自由以及重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等创造性办学理念,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印度理工学院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发是: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实行教授治校,保证学术自由;因地制宜,改革招生制度;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系列政策的指导下,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面向新工科对以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为代表的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树立了“学生中心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搭建政用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能力导向多维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交叉融合多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构建了“基于新工科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多元协同培养的实效。形成了矿业类人才“一中心两融合三层面四维度五能力”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可为我国相关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新工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的融合性新闻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合格的财经新闻人才、哪些是财经教学中的改革重点、如何确保稳定的教学模式得以持续成为财经新闻人才培养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多元智能理论为破解这些关键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知识论的层面来看,财经与新闻专业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知行融合、新旧融合的“四维融合”确保了教学模式研发的科学性;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说,教学环节在设计上必须实现传统新闻与融合新闻协同、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协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协同“三种协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发与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要“课堂空间”“实践空间”“沙龙空间”和“特训空间”这四大平台的长效运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独立后的印度一直把教育视为保障国家进步和安全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发展中国家是较高的,如印度理工学院在世界上广受好评,是发展中国家中难得一见的世界一流大学。印度“从娃娃抓起”的英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从“双创”教学模式、工程实践平台、产教融合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4个方面讨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辆工程系卓越人才培养理念。为解决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注重项目驱动式实践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解决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组建“双师型”课程组,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和探究性元素,帮助教师面向产业赛道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搭建校内选拔平台、健全奖励制度,挖掘学生“双创”潜力。以基础科研能力训练、企业项目式实习为载体,构建结构完善、具有鲜明教学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面向电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汽车产业革新需求储备优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3.
印度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是中印两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典范。在解读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和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类本科生课程的基础上,比较和归纳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和清华大学本科课程设置情况及特点,以企为我国工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汪希  张铠 《科教导刊》2023,(26):14-16
文章分析了校企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度不高、学校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互结合度不深、校企师资专家相互融合度不强等问题,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工匠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人才培养方面,搭建“三全育人”新平台,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专业建设方面,对接产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教学组织方面,建立产教研平台,形成“产教研学”融合机制;师资队伍方面,优化产教资源建设,促进校企师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学前教师教育运作机制中存在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性不强、多元主体的制度化融合未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协同还不深入、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的针对性缺失等问题。要探索建成学前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战略协作共同体,进一步强化统筹组织机构,明确多元主体的职责;集聚协同创新要素,搭建深度融合多元平台;优化学前教师培养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共育体系;完善配套管理政策,建立针对性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区域是产教融合推进的重要节点与支撑。四川省作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区域,其产教融合发展实践呈现出价值协同、政策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等四重特征,具有产教空间关系的深度优化、产教内涵功能的深度融合、产教平台机制的精准搭建、因地制宜与特色要素驱动等主要实现机制。优化产教融合实践亟待以“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职教协同”理念规划产教融合政策,以“聚节点、强链接、建网络、成生态”思维刻画产教融合路径,以“空间组合、制度耦合、功能融合”模式形塑产教融合形态,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具赋能产教融合实践。  相似文献   

17.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短板和难点在于与学科专业的协同融合不深,而搭建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的逻辑结构和育人体系是推进学科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通过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理顺课程思政赋能学科专业的逻辑结构,完善课程思政赋能学科专业的体系设计:协同创新,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横纵联动”,实现教育资源专业化整合;统筹建设,保障育人体系可持续发展。使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与高等教育的育人育才产生内在联系,实现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的资源耦合与提质增效,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螺旋”理论为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范式。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工具,提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应遵循“设计螺旋架构、强化内生驱动、搭建螺旋网络、实现螺旋保障”的融合机理。同时,根据“三螺旋”理论的作用机制,应积极探索以理念融合为本的感知性融合、以课程融合为根的功能性融合、以跨专业融合为点的结构性融合、以项目合作融合为体的社会化融合等多元模式。文章还从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平台体系、激励体系等层面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期为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的文件,在指导思想中特别强调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战略思想上提出面向2035年教育“五育融合”“立德树人”的发展方向。但在当下“五育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进而限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平衡”“融合”“评价”“价值”四个方面。为保证“五育融合”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目标的实现,应从意识、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发展体系等方面树立“五育融合”教育教学观;应从制定战略规划、加强组织指导等方面加强“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应从政府宏观引导、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布局、国际教育参考等方面促进“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协同发展;应从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上完善“五育融合”的评价体制,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背景下党建与业务“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要注重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工作相融合、作风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相融合、思想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组织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相融合、反腐倡廉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要加强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纳入“三全育人”体系,通过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尝试构建融合协同运行机制,促进大思政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