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建勋  王悦 《新闻战线》2023,(17):67-68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策划“苕上风雅宋”系列文化报道,选题落点准、叙事角度新、表达方式巧,用当代方式相遇传统,以厚重历史碰撞现代生活,让千年宋韵以更鲜活姿态抵达更多受众,为主流媒体做精文化报道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宋韵文化泽润千年,是浙江文化独特的标识,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富矿".2021年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重磅推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这是浙江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贾旭东 《出版广角》2022,(10):57-6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的技术基础从模拟技术逐渐转向数字技术。文化发展技术基础的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储存、传播、消费的方式。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顺应了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作出了战略部署。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央主导,地方主责”,...  相似文献   

4.
程妍  贺倩 《采.写.编》2021,(11):111-112
特色是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一村一品、一堂一韵"的重要保障,而凸显特色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文化传播面临的具体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荆湾村为例,从铸造、发展、鲜活三个方面展现农村文化礼堂的特色,通过传承地域特色文化、传统优秀文化、创新传播形式来实施农村特色文化礼堂建设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陈欣 《新闻前哨》2023,(13):29-30
数字化背景下,湖北省基础教育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运用文化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模式探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荆楚文化进课堂进校园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是新时代优秀荆楚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直面的新课题。荆楚文化进校园应以中小学生道德规范、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为目标,从文化传播内容、模式、评价三个方面创新优秀荆楚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数字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在变革博物馆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同时也重塑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体、客体与对象。从研究文献看,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研究队伍已形成规模,但协作性较低,研究视角具有多样化特征;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始期、集聚期和平稳期三个阶段,研究网络不断拓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博物馆运营管理数字化、文化资源展览展示数字化和博物馆数字文创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四条主要路径,数字化有助于博物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文化创新并促进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植入式广告不断发展给品牌带来了更广的渠道营销模式,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影视植入式广告文化传播特点和模式进行深层次解读,同时说明影视文化传播的策略是建立在“乌托邦式”交化韵基础之上,并且针对中国现在植入式广告文化传播的问题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的数字化革命,让传统出版业受到很大冲击,其中传统期刊首当其冲,传统期刊必须直面转型。本文以文化生活类期刊为例,以传播模式为方向,从传播内容、传播平台、阅读模式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文化生活类期刊在新媒体背景下重构传播模式的方法,为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道路选择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鲁蒙 《视听》2022,(9):176-179
随着技术革命中创新文化IP的产业化逐渐兴起,数字化的实践逐渐让盲盒出圈。盲盒中的文化IP传播主要围绕时间、空间和受众进行有效互动,时间上结合特定的节日,推出相应的文化IP形象并具化在盲盒中;空间上将文化IP形象从虚拟空间拖拽到现实世界中,形成具有氛围感的沉浸式传播,让受众身临其境感受盲盒中文化IP的魅力。同时,在传播过程中,盲盒中的文化IP与主体意涵、价值观以及时代精神相结合,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形成完整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10.
刊协 《今传媒》2003,(1):66
以“文化期刊 东方神韵”为主题的第十一届文化综合类期刊研讨会于去年10月15至16日在兰州举行。六十多位文化综合类期刊社的社长、主编与二十多位专程赶来的台湾杂志同仁济济一堂,就如何发展文化类期刊,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展现东方神韵  相似文献   

11.
燕京 《传媒》2023,(5):55-57
近年来,传统文化纪录片不断发展创新,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文物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了国家正面形象的树立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本文从叙事和传播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和创新传播进行分析,提出在叙事层面要倾向于微观视角和多元化叙事;在传播层面要以微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为载体,不断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从而为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数字化文化网的成功运转,不仅为文化事业单位传播先进文化、业务研究及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崭新的网络环境,而且为文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加强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使档案信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的崛起,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关系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全新的融合,景观文化的传播必然顺应数字化的潮流。建立起数字化的虚拟景观是各种景观文化的必然追求,数字景观成为景观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数字景观文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是对以文化为主或以文化与自然并重的景观而言,不仅要求要以感性为动力、文化为线索来实现数字化,而且在消费观念上也要从以"物"与娱乐的内涵转向以文化、"物"、娱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文化生态系统对档案文化传播的内涵、效果等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档案文化传播在体现文化生态系统特性上的症结所在,并从宏观上提出了传承档案文化发展的档案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科学有效地进行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传播依赖于对其开发和传播要素与影响机理的准确把握。从数字人文视角关注数字化开发传播的深层效果,对文化信息分析方法进行改进适配,以实现数字化开发传播要素和深层效果度量在文化大数据中的自动精确提取,进而系统性探究深层与表层效果影响机理的异同。[方法/过程]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提出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传播要素与影响机理的“双层效果”分析框架,进而从文化信息分析的三个阶段进行方法改进。首先,提出“雪球合成”信息全量获取方法;其次,构建基于大规模深度神经网络的要素和效果度量的自动提取模型;最后,对数字化开发和传播效果影响机理进行系统计量。[结果/结论 ]自动提取模型的Accuracy、Precision、Recall和F-Measure性能指标均达到0.965以上;计量结果发现,影响深层效果的关键要素及影响机理相较于表层效果差异显著,存在部分共性影响要素但影响权重不同,此外各影响要素呈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可以为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传播实践提供科学参考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崔云 《兰台世界》2007,(11S):43-43
文化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数字化文化网的成功运转,不仅为文化事业单位传播先进文化、业务研究及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崭新的网络环境,而且为文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加强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使档案信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红色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红色基因,是促进文化自信、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资源。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为推动红色档案文化传播提供了契机,红色档案文化需要通过融入国家战略、创新呈现方式、传承红色精神、释放多元价值、增进交流互鉴等方式,不断增强传播力、表现力、感染力、引导力和转化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具体来讲,就是在完善由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效果构成的红色档案文化传播体系的基础上,从坚持文化引领、秉持品质主导、聚焦社会热点、打造传播矩阵、实施数智赋能等方面提升红色档案文化的传播效力和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层面浅析汉、唐、宋三朝文献编纂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茜 《档案学研究》2001,15(5):15-17
本文从文化的层面对文献编纂活动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剖析和探讨 ,重新定位了文献编纂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以汉、唐、宋三个朝代为基点 ,进一步分析了文献编纂活动对文化的积累、传播、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任箫 《视听》2022,(10):138-141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媒体赋权,打开了民众接触媒介的入口。在广大农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制作乡村视频,参与乡村文化传播活动,传承乡村文明,日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从短视频到中视频,借助村民之手发布反映乡村生活的视频内容逐渐完善,实现了乡村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与准确性。我国乡村已基本实现多层次、多面向的立体化网络参与景观,乡土文化的传播也呈现出数字化传播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而成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族文化一度被弱化,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互联网的革新,宗族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描述宗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呈现,分析宗族文化网络传播的模式,并得出个人认同是其传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