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课前思考:《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郑文忠 《新教师》2019,(10):58-59
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出改进外,更要在原有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而为了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通过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创新,来引发学生围绕着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学习主题.  相似文献   

3.
“音乐粉丝”产生的心理原因是追求自我认同,众多“粉丝”组成“粉丝”团体是追求归属感,音乐粉丝”对音乐创作和音乐消费市场都有深刻的影响,“粉丝”也有创造力,他们的作用影响着音乐生产与创作.  相似文献   

4.
要深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法则以及无限循环小数,就要探明其背后的换算规律,只有从进制上联通,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5.
<正>整体性、结构化是数学课程鲜明的特质。2022年版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应该充分彰显整体性和结构化,并据此来培育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和结构化思维,发展核心素养。在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抽象地认识”到“形象地理解”,从“记忆性储存”到“意义性建构”,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概念本质,实现整体建构。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为例,从整体建构的视角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把握概念本质,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一直是近年来江苏小学数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随着人们认识不断深入,课堂正发生着悄悄地改变,教师逐步从关注解决具体问题到关注策略感悟,从关注问题解答结果到关注策略形成过程。但笔者还是感到当前很多课堂这种改变不够到位,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本质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本质作一番探寻。  相似文献   

7.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充分研究一道中考题的多种解法,遴选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解法,带领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层层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或关键,得到简明的基本结论,进而利用该结论解决同类问题,贯通这一类问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审题环节上咬文嚼字,在问题分析中重点突破,在挖掘隐含条件时不遗余力,在细节探究上下足功夫,可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郑炜栋 《小学生》2013,(12):125-125
【经典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同学们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错解1:60÷3+1=21(棵),21×2=42(棵)错解2:60÷3-1=19(棵)错解3:60÷3=20(棵)【原因分析】一、师生对话,寻求问题根源1.与错解1的学生对话:师:你为什么这样做呢?生1: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每隔3米种一棵,60÷3=20(段),两端都要种,20+1=21(棵),两边都种:21×2=42(棵)师:为什么是两端都种呢?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理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并不十分重视概念教学,主要体现在只注重引导学生读概念、背定义,忽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索,缺乏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念外延的了解。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下面以“认识厘米”为例进行概念教学的探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在奥数课中,有一类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其中,求等差数列的项数是一个难点。老师教我们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求项数,效果较好。例:求等差数列4,7,10,13,……,64的项数。准备一把米尺,设想在米尺的4厘米到64厘米刻度上,从4厘米处开始,每隔3厘米(等差数列的公差)植一棵树,则植树的棵数就是数列的项数。显然,刻度4与64之间距离为(64-4)厘米,每隔3厘米一段,段数为(64-4)÷3=20(段)。从而棵数为20+1=21(棵)。即项数为21项。综合算式为(64-4)÷3+1=60÷3+1=20+1=21(项)通过老师教我们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求项数,我不但学会了解答这道数学题,还加…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例2。一、再现生活,揭示规律课件(播放):钟声。师:刚才钟声响了几次?(6次)如果每响一次打一个点,要打几个点?(6个点)其中有几个间隔?(5个)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  相似文献   

15.
<正>我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的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题目的本意是要学生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将题中的9个加数都凑成■,然后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加以解决。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独立计算后,班上一位成绩不错的小李同学举手说道:"老  相似文献   

16.
谢毅 《山东教育》2009,(6):43-4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中编排了3个例题:例1、例2研究的是直线上栽树,例1是两头部栽的情况,例2是两头都不栽的情况;例3研究的是封闭曲线上栽树。这样分类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从本质上看,  相似文献   

17.
春分艳阳暖,园中植树忙:每行植三株,九株栽十行;种法有多样,请你试试看。这是一位英国数学家在1821年出的一道智趣题,也是初二(1)班“数学兴趣小组”研究的课题。小丽心直口快,抢先发表意见:“每行植三株,九株栽十行似乎有问题,我看需要三十株树才行!”  相似文献   

18.
数学知识可谓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从生产生活中总结抽象出的,最终用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和体验式探究中感悟数学知识的起源和生成过程,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理论结合实际,手脑并用,实践与理论循环印证,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本质,融会贯通,形成扎实过硬的学习技能。  相似文献   

19.
[病例]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204m,宽108m。在这块地的四周植树,要使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在长方形地的四个角上各植1棵树,至少能植多少棵树?  相似文献   

20.
活动内容:探索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目标:(1)探索出三类不同的植树方法;(2)概括出三类种法中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3)根据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