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招生录取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招生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不明晰,定位不明确,科学性与公平性难保障,行为主体功能职责不清楚,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明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制定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高中与高校主体职责,构建高中与高校协作机制,加强招生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高校综合素质评价能力,关注学生个体成长背景,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公平,加强核心主体自律性建设,构建与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等措施,有效推进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高校招生录取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现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与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与高校协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张,以期对推进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不仅有助于破解我国高校“以分取人”的顽瘴痼疾,还能够提升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实效性。国外高校招生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内涵丰富,尤其体现在申请材料内容多维、档案初筛标准多元、招生面试形式多样等三个方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借鉴国外高校招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招生应致力于秉承综合评价的招生原则、坚守公平公正的招生底线、组建专业专职的招生队伍、提升精准选拔的招生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省级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尚未健全,难以与高校招生体系融为一体。健全省级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需要以定项、定标、定比、定时为核心设定标准体系,以多元、匿名、阈值、加权为核心完善评价体系,以有力监督、长效追踪、科学奖惩为核心制定督控机制,以全面合格制、择优参考制为核心建立接轨机制。这有利于补偿农村学生的先天性弱势,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提高;使学生形成自觉意识,推动社会公德进步。  相似文献   

6.
7.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肇始于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逐步完善。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所采用的标准是一个包括国家统考、高校综合测评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在内的相互嵌套的综合评价体系。国家统考体现国家意志,突显统一考试的权威性;高校综合测评体现学校自主权,突出人才选拔标准的针对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彰显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评价的育人性。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模式体现了国家、高校以及以高中为代表的基础教育的多元价值诉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需要着力解决评价理论缺位、评价功能错位、评价主体越位的问题。加强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明确综合评价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厘清教育评价主体职责是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发展主要有不均衡、不统一、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而快速发展、实践模式多样化等特征。综合评价招生可能受影响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实践层面上能否平衡各方的利益与风险是关键,理论层面上综合素质难于量化是难点。加强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改革,需要坚持"利益为本、防范风险、稳步推进、分散进行、提高规格"。  相似文献   

9.
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大胆尝试。调查发现,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遭遇了不少困境,诸如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较为困难,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宣传不足,面试环节遭遇人情质疑,城乡学生录取比例明显失调,招生录取成本显著加大。为更有效地推进改革,需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坚持统一考试,逐步推进多元录取;注重特色发展,切实提升自主自律;逐步转变观念,真正实现综合评价;正视城乡差异,合理设定招生比例。  相似文献   

10.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性质、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以及评价信息反馈六个方面的不同。从理论层面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从实践层面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关系是一种软挂钩的关系。从应然性维度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应当适度硬挂钩。  相似文献   

11.
12.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对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高中学校特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录取时困难重重:责任方遭遇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够、操作困难,评价结果可靠性、公平性备受质疑的困境;使用方遭遇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发挥作用有限的困境;管理方遭遇政策实施者偏离政策原本意图,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体系失衡、合法地位未确立的困境。为此,应转变传统考试评价观念,确立综合素质评价育人新理念;转换传统评价思路,基于学生的不同背景进行整体评价;明晰政策规定,让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招生录取“硬挂钩”;加快综合素质评价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对政策的解释宣传。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陷入了行政部门要求与学校师生应付的困境。走出这一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把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高校招生硬挂钩。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和功能,而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则是次要目的和功能。选拔功能对于中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为使高校招生能够有效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一要改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计分方式;二要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效度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被纳入高考招生体系,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国高考改革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在肯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高校招生录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问题却引发了学者们的担忧。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改革中面临诸多公平性困境,如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政策欠缺、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主体对高考的功利性追求等。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改革与出路需要政府、高校、普通高中学校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面临诸多困境:评价目标的功利性较强;评价主体的负担性较高;评价参考的有效性较低;评价过程的公平性较弱;评价材料的科学性不足。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促进观念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评价观;缓解主体压力,妥善开展活动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化质性评价,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加强行政引导,确保评价材料的真实与可靠;建立联动机制,加强高中与高校的紧密联系等措施,进而有效推进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以及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呈现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在实践中存在学生评价意识淡薄、教师评价观念落后以及学校评价功利化倾向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不同评价主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读,实践操作存在形式化和简单化,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存在冲突和博弈。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不同评价主体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从而推进有序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于2014年开始的高考综合改革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其中的“一参考”指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但是从目前试点省份的招生实践来看,与预期尚存在一定距离。综合素质评价未能真正在高校招生中发挥“一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新高考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了以往的文理组合,新的“3+3”模式重点在于探索多元录取机制、创新招考形式、凸显科学与公平教育本质。新高考改革作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人才招生选拔的重要战略决策,关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方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等多方面,赋予了高校更多自主权利。但结合近几年高校招生在新高考改革中的现实表现,在实施环节仍出现了学生“功利性”动机明显、学校生源质量难以保障、改革意识不明晰、综合评价功效无法落地等诸多现实挑战,违背改革初衷。鉴于此,试点高校应积极做好应对调整,履行主体责任及自主招生权利,探索招生优化改进策略,做好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创新推动及发展协同治理机制,加速实现高校招生的优质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9.
赵华  孟雯娉 《河北教育》2013,(11):42-43
课题简介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体系的必要性、国内高考招生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和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体系的学生需求调查,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体系的若干对策,从而使综合素质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地纳入高考招生体系。课题主持人赵华,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研人孟雯娉,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一级教师。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招生中如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学生,而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本文就两者结合的应用途径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