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认知冲突"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发现不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或者发现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原来平衡的认知状态被打破,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心理学上将之称谓"认知失衡".认知冲突的出现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打破旧认知平衡再到构建新的更高级的认知平衡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认知冲突是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连结通道,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不能把认知冲突视为教学意外加以漠视甚至压抑,反而还要有意识的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认识新知的心理冲动,由此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与认知目标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认知过程。包括:学生主体对学习内容是不是有兴趣、有情感,是不是觉得有价值,对它们抱着什么态度;学生主体对自己的学习是不是投入情感,是不是觉得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7,(5):74-80
文章基于认知过程分析方法,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比较"例题的求解过程进行了认知过程分析和认知模拟,对比了教师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可提取的认知输出和提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认知诊断和干预。此外,文章还分析了认知过程分析对提取式学习的促进作用。文章的研究表明,认知过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架构,体验学生求解过程的产生式执行流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产生提取式学习。  相似文献   

4.
教学"角的度量",一般的教学流程分成认识量角器、讲解量角方法、练习量角三个部分.这种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确定的教学流程,虽说在短期内能收到较明显的教学效果,但忽视了学生先整体后部分的认知规律,偏重于教师的教,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展开教学.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他们头脑中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其认知图式的顺应和同化,打破平衡、寻求新平衡的自我反思、修正的过程.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从静态认知图式的形成到动态认知图式的重建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以知识认知为主,区域认知占据了地理课堂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势在必行。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并不难,科学使用地图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指导学生左图右书、动手绘图、图文转换、逻辑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习惯、深化认知、体会规律、获取信息,让学生在识图、读图、填图、画图的过程中,辨析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实现"图"与"文"的结合,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有效教学"作为教育学研究问题之一,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而作为实现有效教学重要保障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从"三维目标"视角出发探讨新兴起的认知诊断评估对实现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发现认知诊断评估可以帮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隐藏在学生总分背后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加工技能,有益于揭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便于师生调整教学互动的"过程与方法",对改善学生厌学的"情感与态度"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认知诊断评估对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实现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7.
认知"失灵"是指学生无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认知"失灵"已成为当前许多学生的通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持续发展。造成学生认知"失灵"的教学原因主要是:在观念上将认知窄化为符号思维能力,在过程上孤立地以学业问题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方法上囿于在"虚拟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克服学生的认知"失灵"问题,课堂教学需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要学会知识,更应学会学习。"学案导学"旨在解放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学会"的同时"会学"。一、"学案导学"的概念界定"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  相似文献   

9.
遵循认知规律 优化学习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3个过程,即在行为上体现为"探索—研究—运用",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认知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如果不重视认知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20,(3):109-114
本文立足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与教师的认知结构差异,构建以思政课程、综合课程、专业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的认知结构沟通模型。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科技加持的亚文化自信"特点,通过"真实情景再现"引导改变学生片面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正确认知教师政治思想现状,提出改善教师思政水平。基于交互认知模型分析,构建教师与学生"彼此充分理解"的心理沟通机制,实现教师对学生"充分理解前提下"交互认知的课程思政效果,达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人文教育、专业能力教育三者"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1.
如何培养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通过"观察-操作-概括"、"自学-讨论-发现"、"示范-理解-创新"来提高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念、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认知冲突是学生对现有的认知与新知识间的一种不平衡表现。由两堂低、中年级"图形与几何"课的教学引发思考,如何运用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在认知发展中促进数学思维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以一课例说明了如何引领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在"初次模糊"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在"一度清晰"中引发认知,在"二次模糊"中生发技能,迎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继而实现真正的认知清晰。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概念认知过程,以"生活模型"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过程,以"体系建构"为依托,努力构建具有"数学内涵"的概念认知课堂,才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基于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让"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注重问题引领、挖掘数学因子、探寻知识内核,突出实践运用,充分经历"探索化""自主化""本质化""结构化"的过程应成为数学教学的应然状态,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用"用字母表示数"的测试卷对初中预备班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仍停留在"修辞代数"和"缩略代数"阶段;对字母意义的认知水平多数停留在"记数符号"及"未知量"的层次,只有少部分学生理解并能用"一类量"思想解决问题;(2)学生对于符号代数的"一类量"思想存在认知困难;(3)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认知发展过程和"字母表示数"意义演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借鉴字母意义的历史演进过程设计教学,将史料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等重构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将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意向相统一、协同发展的过程。而认知和意向是组成小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要素。小学数学教学要顺应"认知和意向的发展"规律设计教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能为学生的认知意向和发展提供教育载体与素材。  相似文献   

18.
要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从深度教学做起。没有认知过程的参与,接收到的"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会变成死知识。深度教学要把内容标准转化为认知标准,把数学从关注知识维度上升为学生认知过程维度,才能避免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才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合理地"顺应"与"引领"。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探索思绪、表达形式,引领学生理解建构、表述结论、优化方案、构思策略。教师的有效"引领",赋予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数学思考、形成数学认知,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认知神经科学对道德领域的介入,可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道德判断既是"认知推理的"也是"情绪直觉"的过程,在某些道德情境中情绪直觉过程还起着主要作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内化情感充裕的道德知识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也是解决现行认知德育教育低效的根本途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德育教育除了应从德育内容的科学选择入手外,还要合理运用教育设计、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整合性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