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有三位同学对焦耳定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第一同学根据Q=I2Rt说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正比,二位同学根据Q=U2Rt说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比,第三位同学根据Q=UIt说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无关.三位同学都感觉自己说法正确,理由充分,于是争得面耳赤,最后到老师面前讨个说法,老师的结论是三位同学都不.为什么呢?其原因是对焦耳定律缺乏正确的理解.首先,焦耳定律揭示了电流通过导体时热效应的规律,实质定量地表示了电能向热能转化的规律.由大量实验总结得出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都知道,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焦耳定律是焦耳通过做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发现的。焦耳(1818~1889),英国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出生在曼彻斯特市一位啤酒厂主的家庭  相似文献   

3.
“焦耳定律”教学探索当阳市烟集中学万鹗纲(444100)在以前教学过程中,只是按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做一遍,学生总反映对《焦耳定律》不理解,特别是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不理解。课本中的实验不能说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  相似文献   

4.
焦耳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描述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基本规律,做好演示实验是理解焦耳定律的关键。现行教材对焦耳定律演示实验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5.
焦耳定律用公式可表示为:Q=0.24I~2Rt。根据欧姆定律,又可推出另一种表达式:Q=0.24U~2/R t。学生对这两种表达式容易片面理解,认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既可跟导体电阻成正比,又可跟导体电阻成反比。形成矛盾的结论。对于各种电热器(包括白炽电灯)在单位时间里,到底是电阻大的发热多,还是电阻小的发热多,学生心中无数。这个问题应该在初中阶段弄清楚。 一、Q跟R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相似文献   

6.
初三物理课本《焦耳定律》实验是电热转换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要证明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课本原来实验是利用煤油受热膨胀的原理。在两个烧瓶中装满煤油,各放入一根电阻丝,甲烧瓶中的电阻丝阻值比乙烧瓶中的大。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中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在玻璃管中  相似文献   

7.
焦耳定律是九年级物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它揭示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及通电时间的数量关系既Q=I2Rt.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怎样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亲身体验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并进一步理解焦耳定律.焦耳定律的实验探究方法常见且比较典型的有三种.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演示实验中,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中对该实验的设计很合理,但也有一点不足,那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等待的时间太长(整个实验需要30 min 左右),实验现象也不明显(实验过程中煤油柱的上升速度非常缓慢),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法感受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另外,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很难认识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友金 《中学理科》2004,(10):47-48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Q=I^2Rt.  相似文献   

10.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焦耳定律.只要有电流通过电阻,就一定会有电能转化为内能.  相似文献   

11.
定性研究焦耳定律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演示实验。做好这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控制变量”的基本实验方法,辨别“电功”与“电热”的区别以及培养学生认识从实验中得出的焦耳定律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科学态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演示定性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也是一个耗时多、难操作的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跟电流、电阻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出现混联电路),至少要连接三个电路,分两次实验。尤其在显示电热多少时,要取三个规格相同的烧瓶。…  相似文献   

12.
“焦耳定律实验”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 ,但笔者认为按现行教材 ,教学中存在三个问题 .1 .用两次实验说明电流越大 ,产生的热量越多 ,但不同的电流所产生的液柱高度不能直接比较 ,演示效果差 .并且两瓶中电阻丝的阻值和两次实验时的电流值没有确定的倍数关系 ,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到定量的结论 ,因而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2 .在说明电流越大 ,产生的热量越多时 ,要等到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到原高度后 ,改变电流再做一次 ,但烧瓶中的煤油加热容易降温难 ,所以要等较长时间液柱才能降回到原高度 ,使…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人教版初中物理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不足之处改进仪器,使之可以有效控制实验时间,能见度高,并且能够探究出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初三物理课本<焦耳定律>实验是电热转换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要证明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课本原来实验是利用煤油受热膨胀的原理.在两个烧瓶中装满煤油,各放入一根电阻丝,甲烧瓶中的电阻丝阻值比乙烧瓶中的大.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中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在玻璃管中上升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中上升的高低,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这个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煤油封闭问题.当煤油受热体积膨胀后,并不能完全按设计的实验目的只从玻璃管内上升,而是会从橡皮塞和烧瓶口的结合处以及玻璃管外壁溢出煤油,由于煤油的溢出会影响实验效果,污染了实验环境,为此,我对本实验作了改进.  相似文献   

15.
欧姆定律这一章是在介绍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归纳、总结这三个重要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电学的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且常常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综合起来,作为压轴题的频率较高.综观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导体中的电流决定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在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不能错误地认为电阻与电流成反比或与电压成正比.例1(福州市中考题)根据欧姆定律的公式I=I/R的变形式R=U/…  相似文献   

16.
<正>欧姆定律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在高中阶段又有了更深入的探究。下面就对欧姆定律进行深度地解读,希望能够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并帮助同学们更加灵活地应用这个定律求解高中阶段的电路问题。一、欧姆定律的理解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导体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电阻成反比,即I=UR(单指电路中某一个电阻或用电器),其中U是导体两端的电压,I为通过导体的电流,R为导体的电阻。如  相似文献   

17.
一、疑点的提出 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关于电流与电压之间定量关系的一条规律.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即I∝U.通常把这个关系写成I=U/R等,或者R=U/I.其中R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新课时,由于之前的初中《科学》课上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初步知识,因此对高中深化和提高的内容作了较好的同化和顺应.然而在做了“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实验基础、适用条件,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的界定等知识点产生了很多困惑,对教科书上相关内容的表述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8.
“焦耳定律实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验证性演示实验。是电学部分的总结。该演示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与掌握。而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实验设备的优劣对实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都有这样两个实验:(1)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实验,(2)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在实验(1)中导体棒与导轨间的摩擦力相对于导体棒受到的磁场力来讲太大,当电流达3安培时,也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但当电流继续增加时,由于导体棒与导轨的接触是点接触,电阻大,产生的热量多,会使接触部分先熔化后凝固,从而使导体棒与导轨焊接在一起,此时再要使导体棒运动,更是难上加难.在实验(2)中,器材复杂,操作起来技巧性强,不利于学生实验,只适于演示实验,但又由于煤油柱较细,可见度低,后排学生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实验原理: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的温度升高,电能转化成导体的内能,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描述电功转化为电热的规律是Q=I2Rt(t为通电时间).又因为Q=cm△t(△t为温度变化值),所以在比热容c,质量m相同的条件下,Q∝△t,故焦耳定律研究的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Q就可以通过温度变化值△t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