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越人龙图腾祭”之说根据有三:(一)“越人的老家本在北方”;(二)吴越“有关龙的节目极多”;(三)战国两汉有关越人崇龙的史料不少,事实上,土越人并非来自北方,而是来自距今约6000年的河姆渡,良渚一带,这两地的考古发掘物中,鸟形物远比龙形物多得多,这些龙形物相对黄河中,上游,中国龙的发源地来说,其数量相对较少,在同一次发掘物中地位居次;且这些龙形物是否越器,龙的命名是否准确都可存疑,说到旧中国尤以两汉,那正是龙在中国逐步定型,被广泛认同的时代,近20年来,众多的学更附和“越人崇鸟”之说。  相似文献   

2.
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因其景秀、辞美、谐趣而千古传诵,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绝倒。 青山翠谷之间赏其景秀。放眼望去,有全景,群山环绕滁州古城,诸峰青翠幽深,草丰树茂;有特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清晰,读书的人就与写文的人融合到一起去了。 有声,山道盘旋,耳边水声潺潺作伴,哪儿还有疲劳?一个“渐”字写尽水声由隐约到澎湃的变化和游客急欲一睹芳容的渴望;有形,一个“泻”字,赋予了水“水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暗喻了游客“山行六七里”之后见到如烟似雨、如龙…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表达了先人朴素的思维意识。龙为祖先的传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从真龙天子到贤德君子的指代,反映了龙由宫廷的垄断到民间开放的变化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龙”文化涵义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5.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理张季鸾的思想脉络,其新闻思想经历了由“以自由为本位的英美式报刊理念”向“以服从为主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变化:在对报纸性质的认识上,经由了“独立的舆论机关”到“国家的宣传机构”的变化;在对政论时评的认识上,经由了“言论自由”到“言论统制”的变化;在道德观上,经由了“忠于‘主义’”到“服从统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个“九”可并非指真正的九,而是说“龙”的家族庞大、子嗣众多,却又形态各异。确实,从动物界到植物界,处处都可以看到“龙”的身影。在动物界,龙虾、金龙鱼、龙猫、变色龙……动物“龙”上天人地,无所不至。而在植物界,植物“龙”,也是独领风骚,家庭成员个个精彩。  相似文献   

7.
龙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是什么?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其实,龙的原义就是男根,它充分体现了先民的生殖崇拜。基于此,先民有了一个共同的图腾名称——龙,却有着各种不同的龙形象,后又在民族大融合中,各种龙互相扬弃,最终成为现在所见的“九似”;基于此,龙被引申为威严、威猛之象,成了帝王的象征;基于此,中华民族把具有男性阳刚之性的各种精神赋予它,这些精神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剂。  相似文献   

8.
龙纹镜是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类型,也是华夏文明中龙文化的载体。龙纹镜出现流行于战国时期,自战国至两汉,是铜镜龙纹饰的图案化阶段;而唐、宋以降,则是铜镜龙纹饰的写实阶段。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今天,反顾这些变化万千、形态各异的龙镜纹饰,仍会给我们以多元的文化憬悟。  相似文献   

9.
职业道德与社会文明江苏如东县教育局教科室肖远骑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学生由“请着上”到“挤着上”;二是毕业生由无人要到抢着要;三是办学由“独角戏”到“大合唱”。这些变化向人忙昭示,办好职业教育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力强盛,有...  相似文献   

10.
龙是什么     
龙是什么渭源县一中张仲林一提起“龙”,学生会自然地想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这里所指的“龙”和中学《动物学》课本中提到的“龙”是不是一样呢?初二《动物学》课本在讲到“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时,引入了“龙”的概念。如,我国四川...  相似文献   

11.
开心直播室     
“满江红”问:为什么把多门不及格的考试成绩单称为“满江红”?答:因为爸爸看了会“怒发冲冠”,妈妈看了眼睛会“潇潇雨歇”,之后自己会“仰天长啸”。(王振邦)扬优贬劣一位老师在给学生发试卷。这次,他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发:分数最高的卷子,他举到学生的头顶后才发;分数稍低的卷子就直接放在学生的课桌上;再低一点的就放在学生的膝盖上;更低一些的就放在地上了。最后,老师说:“还有两三份试卷要在晚上到地下去挖掘,埋藏地点将个别通知。”(江都市周西镇中学初三(3)班赵安龙)回音一位病人因为牙痛找到医生。医生检查…  相似文献   

12.
还是上小学时就学过“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因为喜欢龙而闻名,家里几乎处处雕刻、描绘上了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他这样对大家说。天上真龙知道了叶公喜欢龙的事,就下凡到他家去拜访,结果叶公一看到真龙,却吓得面无人色,连忙往外逃走了……原来叶公喜欢的是假龙,而不是真龙。后来,喜假龙而惧真龙的叶公,就成了口是心非、虚伪者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从前,有一只月龙妈妈生下了四个蛋。一天早晨,月龙妈妈发现有三只小月龙出壳了,它非常高兴,连忙把孩子们给抱了起来,问道:“你们饿了吗?”小月龙们都说:“饿了饿了。”于是月龙妈妈急忙把它们背在身上,走了。到了下午,最后一只小月龙也出壳了。它看见三个破了的蛋壳和一行大脚印,就知道它的妈妈和哥哥们都走了。它用它那小小的声音朝四周叫着:“妈妈,妈妈!哥哥!你们在哪里?我饿了!我饿了!”可是,四周没有一点动静。小月龙想:我只好自己去捕食了。小月龙并不懂得食肉恐龙吃什么,食草恐龙又吃什么。它走啊走啊,走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杨彩娟撰文《(西游记)“龙”形象的题材拓展与文化审视》指出,“龙”是中国历代文学家笔下常见的素材.作为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西游记》大大拓展了“龙”形象的题材.将龙马题材整合到“龙”形象的叙事中。  相似文献   

15.
小东 《中国德育》2007,2(2):1-1
又到一季“换桃符”的日子,满街都能见到喜庆的“中国结”。这些年,它已经成为“中国式”年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走进千家万户。直观上说,“中国结”在色彩上选用鲜亮的“中国红”,吉祥喜气;构形既像一个“中”字又暗喻了一条盘旋而上的中国龙,气象很大;制作上采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精巧玲珑。和春联、鞭炮、年糕、饺子等其他节日元素不同,“中国结”没有明确寄寓某种具体的文化内容,而只是烘托气氛、投射情感的材料;它也不需要仪式性的供奉,而只是被用来化作大大小小的装饰物,摆布、陈列在每个独特的审美视角上。可见,“中国结”是被审美化、形式化了的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的晚年作品《玄鹤山房》描写了主人公堀越玄鹤患病将死前周围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着重刻画了患病前后的玄鹤从追逐权贵、热爱“人工”到淡泊名利、渴求“自然”的心理变化,从而折射出作者晚年的心象风景——对充满虚构的“人工”社会感到疑惑,却又无法融入“自然”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又一次教学《赵州桥》,不禁想起上一次教学课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课中描写栏板上“精美的图案”句子时,孩子们几乎是在我的连推带拉下似懂非懂地明白“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等句,是写个别的龙;“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  相似文献   

18.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为首,全篇爻辞都在讲“龙”,以龙的生息变化寄喻人生和宇宙哲理。以《周易》大道之源而生发开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地地道道的龙文化。“易经中所说的龙应该是天文星象苍龙七宿的龙和生物恐龙及恐龙后代大型蜥蜴的龙,两者兼而有之。易经乾、坤两卦乃是兼采天文和生物中的龙象、龙德、龙性以和人文或人生、人事等紧密结合”①,才能有爻辞中关于龙的形态的记载。经过“人更三圣、历世三古”,华夏部落的几代先王在雷泽龙乡一带,“观象授时,”“乃拿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②。《易经》虽是一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民族崇拜物和标志的图腾,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文化现象,对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譬如中国先人们崇拜龙,各族人民是“龙的传人”。古往今来,“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的尊贵和善良、气魄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专业教学经验的总结,对唱好高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唱好高音必须运用采取的方法是:真正打开喉龙;正确运用气息;声音“走向”正确无误;科学运用混合共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