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型"社会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之间的关系及1+8城市圈物流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在"两型"社会下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批评之所以在晚清发生现代转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与国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西学东渐后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以及文学自身文体变革等密切相关.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文学救国论产生,使文学批评功能发生改变;西学东渐后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使文学批评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中西学视野结构;文学文体变革导致文学批评文体变革,...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协同共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独具特色,盱眙的自然生态、文化基础条件得天独厚.在自然遗址与文化遗产相互交融的生态中、在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基于精神旅行的文化消费形态,构成乡村生态与生态城市、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世界、城市文化与形象营销的耦合关联.盱眙要依托生态文化发展“五色循环互动机制”,建设乡村、户外、博物、科普旅游等新兴业态,从而提出淮河生态文化实验区主题培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的价值追求,而社会文化场是培育民族精神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文化场视域下研究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以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生态文化为研究领域,主要有:优化政治文化,树立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支柱;优化经济文化,筑牢民族精神培育物质根基;优化生态文化,稳固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保障。要营造形成民族精神培育的优质社会文化场,让伟大民族精神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和民族力量,就得使这三个主要领域齐力推进、相互助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素养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群体,又是传播和实践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多途径引导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与生态实践素养的思考与培育,多角度看待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这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灵魂,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等三方面展开论述,对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项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各地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保定来说,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跃式发展,既要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又要注重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以期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以跨学科的视野阐释和分析中华龙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从生态适应的角度,纵向梳理了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华龙舟文化的起源、演变及传承等整个发展过程均是生态适应的结果。主要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3个维度,分析讨论了中华龙舟文化演变过程中的生态适应问题。研究认为:自然生态促进了中华龙舟文化区域性的演成,并赋予其地域性特征;社会生态促使中华龙舟文化服务于政治需要、社会教化和社会整合;而文化生态促进了中华龙舟文化与他文化的横向交流和融合。同时还认为,面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不断变化,当前及今后的中华龙舟文化都会通过不断的自我调适来适应所处生态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中华龙舟文化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使得人们重新思考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观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的美学观,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它以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本文结合对温州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阐述,通过温州政府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作为,具体分析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体现着人类对美的追求,蕴含着一种和谐、自然、恬淡的生活情趣。生态文化的表现形态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较为宽泛。生态文化建设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和步骤。由于长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现今我国德育存在着低效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文化生态的认同不够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化生态与德育的关系,构建德育生态化之路.其基本路向应包括构建德育生态场、建立生态型师生关系、开展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为内容的"三生"德育活动、遵循理解型德育原则等,回归生活世界检验,形成德育生态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平安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河南省公共领域综合治理的焦点之一。基于社会营销的理论框架,以河南省建设平安河南的现状为切入点,提炼出契合河南建设平安文化的新的"6P策略",提出了社会营销视域下社会各界携手创建平安河南的运作新机理。从市场细分与目标顾客选择出发,优化平安文化倡导的运作机制,以促进营销对象行为的转变,提升公众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河南省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重构城市景观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直接作用于土地之上学科,如何有效地从以审美为核心转向以环境生态和文化身份并重的新内涵,在新形式下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在当下尤为重要。在当前发展趋势下研究景观的形式与内容的深刻变化以及景观规划设计在生态和文化两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策应"贴近"、"实效"的文化发展新思路,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文化力量,完善文化消费渠道,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及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其完整而又活态的文化生态系统。当前,在政府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以及民间力量的参与下,包头地区敕勒川文化生态得到了积极保护。但其文化生态保护系统同时也遭受着现实因素的种种制约。主张秉持文化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原则,使敕勒川文化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强健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双重效应。从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设生态科技文化有着急迫的现实必要性。文章在分析建设生态科技文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科技文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和政策问题,更主要的是文化问题。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乃 至其技术手段和环境效果,取决于政府、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深层意识,这就是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8.
"生态人"是新型文明形态的主体承担者,具有高度的生态责任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人"的培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必须积极探寻"生态人"培育的有效路径,由此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本质源泉[1].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是否有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既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地名凝聚着人们对地方的共同记忆和对地方的亲切体验,具有一种潜在的文化能量。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地名文化是文化生态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对生态文化整体建设来说发挥着应有的独特作用。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地名文化意识缺失,地名西化和不规范等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出发,指出地名文化的意义、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揭示浙江省地名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文化生态学观念,加强对地名文化保护的研究,健全地名文化保护制度和保障机制,利用有效载体展开立体式、互动式传播与交流,促进浙江省地名文化的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