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月20日四川芦山地区发生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后媒介尤其是网络上一致的高关注度相比,芦山地震在网上引起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媒体账号进行灾情设置对青少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无明显优于名人微博的影响;青少年个人账户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呈现明显的偏差状态.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对微博的消息传播进行框架分析,并对青少年的网络议程设置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网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从4月20日至30日.共发布抗震救灾稿件7861篇.其中自采文字稿1046篇、图片676组(幅)、视频63条,推出“芦山大救援”大型网络专题、“子弟兵驰援芦山”视频专题、“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图片专题和“地震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知识性专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军队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形成了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一次灾难报道高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从2008年至2013年,中国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积累报道经验,形成报道规范,完善报道理念,有了值得我们更进一步观察和总结的地方. 灾难报道,既无先兆又无脉络,却是公众知情权、媒体报道能力、社会责任、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在媒体层面上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体成熟度的表现.在芦山地震后,我国媒体展现了在专业性、人性化和公益讨论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梁坤 《青年记者》2014,(2):41-42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的媒体报道呈现出了反应速度快、报道时间长、信息公开透明的特征,成为各界评价媒体理念进步的重要标志。时隔5年,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伴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报道又有了新变化。两次地震报道的概况1.反应速度迅速准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发挥快捷反应能力,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考验。①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  相似文献   

5.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2):145-146
四川卫视的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形式多样,内容全面。本文通过对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评价,探讨其在自然灾害报道上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童建明 《新闻世界》2013,(8):136-137
芦山地震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在报道、救援、寻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汶川、玉树地震等实战考验后,传统媒体在芦山地震中报道的表现也越来越理性、成熟。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融合渗透,取长补短,使得各自的报道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相比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我国的新闻媒体及其新闻记者对芦山地震的报道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救灾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支持。此外,新闻媒体对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更加专业化,更加成熟,在采访与报道中更加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怀。然而,在本次芦山地震中的信息暴露出依然存在虚假新闻、不尊重采访对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广 《新闻世界》2014,(9):15-16
对于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新闻成了最重要的使命。在地震灾区,哪些内容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笔者结合自己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一线的报道经历,谈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9.
柳静虹  黄明 《大观周刊》2011,(16):247-247
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这对我国灾害救助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2008年“1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不仅仅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最重要的还是我国地质灾害救助经验的一次丰富积累。笔者通过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江油市的灾害救助实况和两年来的灾后重建进行思考研究。分析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害救助中的一些新特点和欠缺之处,并尝试对我国灾害救助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曹菲 《青年记者》2014,(2):43-44
如果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于多年未曾经历巨灾报道的新闻媒体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那么2013年的芦山地震则是对新闻媒体灾难报道能力的检验。五年间信息传播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等以其及时、快捷、图文并茂等特性,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优势?本文结合《南方日报》的报道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贺晓栋 《东南传播》2012,(8):184-186
本研究采用国外学者提出的框架理论,运用量化的方法对《华西都市报》2008年8月至2012年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报道中新闻框架的使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都市报灾后重建报道中各个新闻框架都有所呈现,其中人情味框架使用最多;不同的新闻框架需要借助不同的新闻选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 "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力 《四川档案》2013,(6):22-23
<正>"4·20"芦山强烈地震前,雅安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9个,其中市档案馆于2011年新建成投入使用;芦山、宝兴、汉源、石棉4个县的档案馆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于2010年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荥经县档案馆为雅安首个国家西部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13,(9):4-6
经历了四川芦山7.0级的强烈地震之后,7月2日,我国传媒、应急管理方面多名顶级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北京召开了“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芦山心急电台’的试验意义”的研讨会,探讨了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媒体在救灾及灾后蓖建中发挥的作用?研讨会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震后联合网川、雅安、芦山等地厅广播电视机构启动“同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相似文献   

15.
游飞 《中国记者》2023,(2):69-70
<正>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正在康定家里午休的我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心里一惊,“遭了,地震!”第一时间抓起手机冲下楼。工作微信群里,大家都在发信息,惊诧于震感如此强烈。很快,收到准确的地震信息:泸定6.8级。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报道的我,明白6.8级地震的危害,第一反应“必须第一时间到达震中”。顾不上会不会有余震,  相似文献   

16.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的发生,短时间内引发了社会人群行为及心态的震荡与变化.由于外部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秩序瞬时“断裂”,人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出现了“断流”,对社会信息的重组与传播,便成为大众媒介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四川电视台2008年“5·12”汶川地震新闻制播报道为切入点,探寻此类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对报道内容所带来的建构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11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华西都市报》精心组织、倾情创意,以三年立川为主题,大手笔推出了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珍藏特刊。通过32个图片版、8个主题、32个关键词,以史诗般的全景呈现,直观、形象、生动地重现了汶川特大地震感人至深的抗震救灾场面,重现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成就,重现了汶川地震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  相似文献   

20.
何东 《中国广播》2013,(9):18-19
从5·12到4·20,从汶川到芦山,短短5年时间之内,四川经历了两次地震。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广播,为抗震救灾指引着方向,为灾区群众送来了温暖。第一,第一时间反应,应急广播组建。由于在5·12汶川地震中有过应急广播的实践,这次芦山地震一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