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属于科技说明文单元。这一单元所选课文 ,有的阐明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 ,有的阐释某一领域的科学观点。《食物从何处来》(以下简称《食》)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 ,很好地体现了“例子”作用。我们试想 ,自然界的生物品种繁多 ,千姿百态 ,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 ,生存方式和习性也互有差异 ,要把这千差万别的各种生存的问题阐述明白是多么的不易 !而本文作者却把如此复杂的问题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 ,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类复杂的科技说明文时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特级教…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鲁迅小说的佳作,新课标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名篇,兼有小说和散文的特点,它以精练的生活片段连缀故事情节.描写了叙事主人公"我"的所见所闻,客观人事的生动描写与主观情感的充分抒发有机地结合.善良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与优美的景物描写,再加上某些精辟的议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备课前,笔者认真分析了教材,又翻阅了一些新课程教学和名师授课等方面的书籍,对照阅读课的教法,对"人物赏析"这一环进行探究教学,确定了"教师引拨,学生赏析"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赏析人物"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一、把握课文特点,感知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月光启蒙》一文词浅意深,言近旨远,其中穿插的民谣童谣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增加了学生厘清结构层次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情境,去揣摩课文特点,厘清课文脉络。首先,教师激发学生:"同学们在初读时已经了解‘启蒙'一词的含义,就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  相似文献   

4.
卢志雨 《教师》2011,(29):26-26
本文结合对《伟大的悲剧》一文的教学,从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谈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和文章的互动过程,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阅读过程,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获得独立流畅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对《伟大的悲剧》一文的教学,从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谈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和文章的互动过程,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阅读过程,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获得独立流畅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7.
《林海》一课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是小语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作者亲临大兴安岭,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的感想,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指导阅读这篇课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而这篇课文是以“亲切舒服”为线索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教师要抓住这条线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初读全文,理清层次教师首先让学生带着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得到延伸拓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都开始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阅读的环节在不断得以加强。笔者近日听到一位教师上《莫高窟》,只花二十几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而后就补充了许多有关莫高窟的传说、莫高窟的发现与破坏等等资料,信息量很大,但却因此而冲淡了文本的价…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得到延伸拓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都开始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阅读的环节在不断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10.
罗刚淮 《辽宁教育》2013,(10):16-18
自2011年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尚没有权威的定义,按照字面理解,大致是指由一些图表、数据、符号、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综合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杂文《文艺与革命》中,主张文艺创作“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他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但也要求不要忽视技巧,而且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说明这个道理:“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鲁迅的小说创作就达到  相似文献   

12.
《故乡》上到文末,正当师生被其中的情感深深感动的时候,忽然一位坐在前排的女生嘀咕道,闰土怎么没在这幅画中?我一听,觉得是个很好的问题,于是请同学们就此谈谈自己对这幅虚景图的理解。学生甲反应较快,他首先站起来说,我觉得鲁迅先生在头脑中保留的是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如今他回到乡下,少年闰土已变成一个愚昧、麻木、畏缩的农民,而头脑中那幅图应该是美好的,这么不好的形象当然不能进入到这幅好画中去(不少学生点头赞许。另一些学生强调说文中的“我”不是鲁迅先生本人。甲生脸一红。)乙生接着说,所以,这是先生用对比的手法,激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13.
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船长》一文叙述的是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撞击后即将沉没之际,以自己的果敢、勇气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自己则以身殉职的故事。文中大量运用人物语言揭示人物品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教学本文时往往抓住哈尔威船长所说的话整合教学内容,以反复朗读、揣摩人物语言来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却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呈现形式。《船长》一文中的  相似文献   

14.
《故乡》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的分析思路是结合《故乡》这篇小说的体裁特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九年级(上)学情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分析《故乡》在本单元的地位,然后找出主要人物及分析描写人物时的表现手法;再结合时代背景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及所要表达的内容;结合环境描写和作者当时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揭示本文的主旨。最后,结合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分析本文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15.
《故乡》是一篇很成功的短篇小说,具有鲁迅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对比是它的突出特点。小说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6.
庞德前期实验性诗歌的代表作《休·塞尔温·莫伯利》中杂糅了多种文本,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文本网络,具有明显的跨文本性特征。以热奈特关于跨文本性五种类型为理论观照,分析该诗作的内文本性和副文本性。多种文本的杂陈体现了诗人对现代英美诗歌技巧的探索,也暗示了诗人在传统意识与创新意识之间的焦虑和徘徊。  相似文献   

17.
《捞铁牛》(五年制语文第六册.六年制第七册)一文讲的是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怎样利用浮力去捞,这应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至于怎样利用浮力规律捞起铁牛,小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甚至没有见过船,是很难理解的.因此这个教学重点又成为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从这两个“实际”着眼,灵活地安排课堂结构来指导阅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以故事激趣,初读全文.一开始上课,我就围绕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所叙述的内容,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鲁迅《故乡》带有厚重的时代性与深刻的批判性,能够启蒙学生的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有所帮助。本文从学生对《故乡》一文的思想接收、学科融合与阅读延伸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分析,提出相关的进阶性阅读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基础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渗透于课堂教学,它不仅丰富了师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空间,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师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本节阅读指导课,授课教师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探究性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始终处于“接受-融通-传输”的积极开放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指导·鼓励·引导——谈学生个性化阅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指 出 :“阅 读 是 学 生 的 个 性 化行 为 , 不 应 以 教 师 的 分 析 来 代 替 学 生 的 阅 读 实 践 ,应 让 学 生 在 主 动 积 极 的 思 维 和 情 感 活 动 中 加 强 理解 和 体 验 ,有 所 感 悟 和 思 考 ,受 到 情 感 熏 陶 ,获 得 思想 启迪 ,享 受 审美 乐趣 。要珍 视 学生 的独 特 感受 、体验 和理 解 。”这是 针 对以 往教 学 中教 师以 讲 代读 ,忽视 学生 个 体感 受的 弊 端提 出的 一 个新 理念 。只有 认真 贯 彻 落 实 这 一 理 念 , 才 能 有 效 提 高 阅 读 教 学 质量 。 一 、指 导 学生 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