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楚人祭河考     
楚人祭祀不在其境内的黄河之神河伯,与“祭不越望”的祭祀原则矛盾。然考其源流,楚族先祖源出于黄河之源昆仑,后辗转迁徙于黄河中下游达九辈近三百年,祭河乃其份内之举,至熊绎始离开黄河流域而南迁汉水,但其俗遗存。《河伯》经屈原润饰而重现光彩。  相似文献   

2.
3.
"车同轨"考     
“车同轨”是中国古代史书上歌颂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问题是为什么“车同轨” 同样成为 大一统国家的首要举措,甚至它的意义重要性超过了“书同文”? “轨” 字的本意是指车在道上行驶之后留下的凹槽,战争中“轨”具有便利内部动员和防御外部进攻的功能。由于“车同轨” 之后,整个中国才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在军事、经济交通运输便利的国家,四通八达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直成为中国统一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兔崽子"考     
"兔崽子"在现代汉语中"多用做骂人的话",这一用法的源头可溯至晋张华<博物志>.古人以为兔望月而孕,血统不纯,故以"兔"斥淫乱之女性,至清代则又专门指斥男宠,以"兔崽子"斥娈童.至近现代,"兔崽子!骂詈义泛化.  相似文献   

5.
"留守"考     
留守,实为历代帝王出巡、出征时以亲王或重臣镇守京师,得以便宜行事而设置的一种职位。后来也有在行部、陪都等设置留守的,目的类似于京师。在北宋王朝,大名之所以设置留守,且以王室心腹任此要职,并不是因为大名是北宋王朝的陪都,主要是因为它是防辽南侵的重镇。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不孝有三”赵岐注提出质疑。指出赵岐注既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抵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该文认为“不孝有三”是孟子引用的古语,是原始宗法制时代人们的孝的观念。赵岐注没有搞清原始宗法制和地主宗法制的区别,没有搞清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人们伦理观念的区别,错把秦汉时建立在地主封建制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等同于原始宗法制时代的伦理观念。该文在对赵岐注批判的基础上指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相似文献   

7.
"太监"考     
太监曾是北魏始置一女官官名,然众字典辞书皆失载此义项。本文考证了该官职的具体产生年代、从官人员的性别、及与宦官、阉人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蒿里"考     
"蒿里"是中国古代诗文中一个出现频率极高、文化内涵极丰富的词,但历代文献对"蒿里"的界说还有诸多疑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蒿里"的意义界说及其文化内涵:1、<古今注>关于<薤露><蒿里>"本出田横门人"之说不可靠;2、"蒿里"与"高里"的混融表现了公元前一世纪的阴问观念;3、相对于"薤露","蒿里"反映出更强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9.
"肃慎"考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1,16(1):96-97
肃慎,古国名,古民族名.其疆域包括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及松花江下流以南,东至日本海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10.
"弄堂"考     
通过对壮语、瑶语、汉越语以及汉方言的语音分析,推断“弄”(表巷道)本是百越底层词。认为“弄”是“胡同”、“路衡”的合音等看法是不合理的。“堂”即“唐”,“唐”有道路义。  相似文献   

11.
"零丁"考     
“零丁”作为一个叠韵联绵词为人们所熟知,但它是如何产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则语焉不详。本文从其字的组合、语音、词义这些角度入手,比较详尽地考察了“零丁”一词。  相似文献   

12.
“乌衣之游“大约出现在晋义熙二年到五年.它并不只是简单的“文义赏会“,而寓有政治内涵.“乌衣之游“实际上是在谢氏势力一度受到遏抑、衰歇时,以其展示的才华及文化底蕴来树立家族声誉,而寓有与王氏对抗之意.这种以文化上的振作、参与以邀时誉,是晋、宋易代之际的社会思潮,当时以武功起家的桓温、刘毅与刘裕都未能例外.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赤舄标志着贵族的身份与地位,并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由赤舄的使用场合可以证明《狼跋》是颂美贵族威仪的诗。  相似文献   

14.
"抬"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共同语中还是在内蒙古方言中,动词"抬"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笔者从语用语义的角度,着重探究了动词"抬"在汉语共同语中的使用情况,词汇意义及"括"在内蒙古方言中的特殊情况,从而概括出"抬"的泛义性、多样性、意义弱化、口语色彩浓重力图寻求内蒙古方言中的"抬"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及互相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释"基考"     
本文铨释S.6825<老子想尔注>中"基考"一词,其成词途径与<赤松子章历>之"基考"迥异.  相似文献   

16.
17.
"無"形体考     
关于“無”的字形演变,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试图通过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等出土文献的文字资料,从字形、字义上对“無”追根溯源,期望能理出它的脉络,还“無”一个真实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身分”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地位”义是其现代的常用义,但其本义为“身体某部分”。只有搞清楚“身分”词义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本义“身体某部分”和现代常用义“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身体,身子”义是“身分”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他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新任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用"支那"一词蔑称中国后,又辩解说不知"支那"的起源.而他在1996年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曾说,"世界上一般称贵国为中国,但我则称其为‘支那',听说不可以称‘支那',原因是这两个汉字不太好的缘故."可见石原是不诚实的,他称中国为"支那"是别有用心的.今天发表此文,说明"支那"一词的含意及其历史演变,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0.
从"元"字的产生、气的演化、元气与人的"精"和"神"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中华民族是善于逻辑思维和崇尚精神作用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