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上有些事情,道理比较简单,但是要证明它,使人点头,令人信服,却不那么简单,没有大量的事实、数据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有些评论旁征博引、周密论证,以使观点精当,理直气壮。评论中的这种材料与观点的处理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厚事精理。 近几年来,美国“人权卫士”摆出一副捍卫世界人权祖师爷的架势,今天指责这个国家“侵犯人权”,明天又抨击那个国家人权“不合标准”。他们声称:“我们有一手好牌,我们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魁力。”有人甚至扬言,美国是“照耀这个灵魂不开窍的世界的人权灯塔。”事情果真如此美妙吗?未必。“未必”虽只有两个字,要论证它,却要百语千言。《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人权卫士”的难题》,旁征博引了:(一)美国刑事组织1992年2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二)美国一名著名社会专家1978年的著作《美国社会问题》;(三)一美国学者《美国的人权状况》长文;(四)1991年《巴黎竞赛画报》发表的有关资料;(五)  相似文献   

2.
缘事导理与剖事析理有所不同。剖事析理是由表及里,剖析事情本身,引出固有的道理;缘事导理是由此及彼,由一事物引出它事物的道理,或者将一事物的小道理抽象上升为全局性的大道理,这也是常见的评论方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生发出许多精采的议论。因此,由此及彼,缘事导理有深厚的认识论基础。许多高明的评论作者在这方面左右逢源,佳作迭出。其方法,也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它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用于评论中,于叙事说理别有一番功效。请看一篇题为《不能“臃肿搬家”》短论: 近日,再次到一个企业采访,发现办公室里又增添了几名新人,他们有的在喝茶,有的在看报,有的在低声说话。我问厂长啥时候又“招兵买兵”,他却苦笑着压低声音说:“我整天为精简非生产人员动脑筋,哪有心思再扩军”这都是上头(指主管部门)为‘减肥消胖’放给企业的人员。这些人放进我们企业一是不懂技术,不会管理;二是以领导部门下来的自居,谅你企业在人事安排也不敢‘太不像话’。”  相似文献   

4.
事中含理,理从事出。许多相同的事例往往蕴含着相同的道理。在评论中,如果把这些相同的事例一一展开,未免罗嗦拖沓;而不多举些事例,文章又显得单薄乏力。因此,有些评论将事例集约化,然后加以议论阐发,点出道理,说明观点,这样,文章既精粹简练,又扎实可信。 1992年3月,春意盎然。40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云集北京,带来了八方喜讯:上海要以自身为龙头,溯长江而上,形成联动几十个大中城市的经济长龙。北京要“上船”“下海”,上转换和完善企业内部机制之船,下国内外商品经济之海。山东要“飘洋过海”,促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到国际市场显身手。福建要“南北拓宽,中部开花,成片开发。”河南和四川要……。面对这八方喜讯,有位作者以《八方生气汇京师》为题,撰写评论。在一字一句集纳了如满盘珍珠的八方喜讯后,巧笔一点,“它说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的精神,国务院加快改革开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它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用于评论中,于叙事说理别有一番功效。请看一篇题为《不能“臃肿搬家”》短论: 近日,再次到一个企业采访,发现办公室里增添了几名新人,他们有的在喝茶,有的在看报,有的在低声说话。我问厂长啥时候又“招兵买马”,他却苦笑着压低声音说:“我整天为精简非生产人员动脑筋,哪有心思再扩军?这都是上头(指主管部门)为‘减肥消胖’放给企业的人员。这些人放进我们企业一是不懂技术,不会管理;二是以领导部门来的自居,谅你企业在人事安排上也不敢‘太不像话’。” 听了厂长的话,不禁愕然。笔者认为,行政机关等“上头”单位搞精兵简政是正确的,但对精简下来的富余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的下去加强基层工作,有的可以通过举办经济和服务实体手各种不同的门路发  相似文献   

6.
评论肩负着针砭时弊的重任,一般地说,时弊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倾向。对此的评论,在弄准事实的基础上,当然可以直点其名其事,这样做,尖锐泼辣,痛快淋漓。例如,在本研究“剖事析理”中列举的评论《“枪口”向谁洞开》那样,令人拍案叫绝。但是,象株州县委那位副书记那样竭力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公然发表对抗法律“宣言”的反面典型毕竟是  相似文献   

7.
事与理之间的关系,有的很复杂,使评论作者颇费心力,往往几易其稿,以求分寸适当,击中要害;有的却比较简单,只要娓娓道来,把事情讲清楚,稍加点拨,道理就显现出来了。作为评论方法,可称之为叙事出理。这样的评论,可读性可听性强,读起来听起来不费劲,没有负担。有些功底深厚的评论作者,往往信手拈来,妙笔成趣,请看署名燮阳的发表在人民报“经济漫谈”专栏上三篇有关小拉链的系列评论。 第一篇发表于1992年3月5日,题为《小拉链怎么了》,全文7段,前5段叙述个人在拉链问题上的一番经厉和感慨。先是讲在海口买了一件夹克衫,样式平平,但拉链很好,铜环,铜扣,既结实又美观,“进口的,衣服坏了,拉链不坏。”接着回顾自己用过几条拉链都不是进口的,吃了苦头,换了尼龙拉链,没几天,又坏了,真气人。此物虽不过是衣物上的小配件,“可没有它,衣服合不上,裤子开了裆,旅行袋也散了架。”这些  相似文献   

8.
前此诸篇,我们着重讨论了古代传记文对新闻人物通讯的写作借鉴。 从本篇起,我们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古代说理文对新闻评论的写作借鉴。 说理文要概括,要抽象、要务虚,但这种虚不是虚无缥缈,不是玄而又玄,不是空对空。立论,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理论与事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事理相辅。从事实中总结出规律——道理来,这就是即事明理。 事理相辅,即事明理,这就是本篇要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夹叙夹议。是小评论写作常用的手法。人们常说:“要摆事实,讲道理。”而夹叙夹议的小评论,正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一种论说文体。摆事实,讲道理,关键是摆好和讲清。要把该摆的事实摆出来,做到有的放矢;又要把该讲的道理讲透彻。做到切中要害。也就是说要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从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0.
评论是新闻媒介针对各种新闻事实,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新闻体裁,被称为新闻媒介的“旗帜”。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不仅具有新闻评论的基本特性,同时又受广播自身规律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其它新闻评论的一些特点。通俗化。首先,从广播听众的组成成分来看,广播评论的内容需要通俗。各种不同的报纸,一般都有相应的读者层次,可以根据办报宗旨和对象的不同,选择和确定各自评论的内容。而广播评论则  相似文献   

11.
现在报纸上的言论,除了社论、本报评论员、短评、编后等等,还有很多是个人署名的言论。1990年度省好新闻参评的43篇言论,39篇是个人署名的,这些言论,多数是以现实的“人事”为论据,少数是以古代的“人事”、名言为论据,都是缘事论理,联系实际,或剖析一个问题,或说明一个道理,或介绍一条经验,辐射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芒,其中有不少佳作,可称为报纸言论园地中的朵朵鲜花。缘事论理的言论,是古已有之的。刘  相似文献   

12.
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为什么有的小评论写得那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读者看了爱不释手,听众听了不厌其烦呢?我觉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由头的选择。有许多小评论,读者、听众一看一听前面的新闻由头,便不由自主地被吸住了,非看完、听完不可。这就说明它的新闻由头选择运用得好。那么,小评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由头呢?我认为它必须典型、准确、应时、新鲜。  相似文献   

13.
拈连是一种修辞格。这种辞格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如“人穷志不穷”),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运用拈连格制作的评论标题,明快别致,别有一番魅力。例如,在压缩经济过热的工作中,国家实行“三保三压”的方针,其中的一“保”就是保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14.
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作为评事论理的评论,如果从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近些年,启发农民正确选择致富项目和决定经营规模的评论,屡屏见诸于报刊广播。有的取题为《抱不住“西瓜”就抓“芝麻”》,有的标题为《打渔莫凑热闹处》,有的冠以《“另砌炉灶”要慎重》。这些标题都很好,各从一个侧面给人启发,使人得益,但理趣欠  相似文献   

15.
天山,本来就千姿百态;而诗人铁木尔·达瓦买提笔下的天山,则更是崔嵬壮丽。去年他发表在《乌鲁木齐晚报》维文版上的《天山颂》,最近被维文副刊部评为一等好稿。《乌鲁木齐晚报》创刊三年来,他已在晚报汉、维文版上发表了数十首高质量的诗歌,而这还只是他关心晚报的一个侧面。1983年10月,新疆历史上第一张晚报——《乌鲁木齐晚报》试刊了,并且准备在1984年元旦正式发刊。当时一切都是新的:新报,新人,新班子。能否办好这张报纸,不辜负领导和读者的期望?我  相似文献   

16.
在庄重典雅的人民大会堂,他曾慷慨陈词,“荣誉也是鞭策,也是压力。我们现在想的是。今后怎么干?那就是把荣誉当作新的起点。过去做对的,今后继续做;过去做错的,今后改过来。关键是路要走正、走实、走得无愧于我们的荣誉称号。”这是他1995年代表第二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在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办好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投入炽热的情感,最终实现让评论立起来、活起来的质感。质感,也正是追求卓越、塑造品牌的底气和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18.
广播评论的语言,应该是“谈话式”的。这是由广播的特点决定的。同报纸相比,广播虽有传播迅速、听众广泛的优势,但也有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因此,广播评论的语言除了要做到与报纸评论语言共有的准确和鲜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社会不都是尽如人意的,总有些不良倾向,不良行为,不良习惯需要指点,需要批评,需要规劝,以正人正事,促进社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规劝式的评论在报刊上、广播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规劝式评论标题的制作趋于程式化——不是用“莫”,就是用“不”。例如:《莫因酒宴误四化》《莫提争取不到的指标》《莫以登报论英雄》《莫把报纸当文件》《莫玩文字游  相似文献   

20.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神异记》曰:画龙而点睛,则“雷电破壁,见二龙飞去”,文章有了好的标题,则全篇得神,文采飞扬。近来,笔者对评论标题的制作作了些研究,得文若干篇,兹成系列于后。 (我们先选编一篇,以飨读者——本刊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