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所以读不了长篇小说,读的大多是短篇的。很幸运的是,得到了都德的成名小说集《磨坊书简》,难捺欣喜之情,一口气读完了它。阿尔丰斯·都德,相信这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吧,《最后一课》这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小说曾感动过好几代的人。因为《最后一课》及《柏林之围》几篇小说,我便武断地认为都德的作品都是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的爱国主义热情都不高,所以都德的作品让我感觉有些远离心灵。但《磨坊书简》却让我有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感觉。首先是它的名字,很雅致。“一座谷物磨粉的风力磨坊,坐落于普…  相似文献   

2.
我读完《小萝卜头在狱中》这篇课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低下头,凝视着胸前的红领巾,心潮起伏。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了红领巾,这上面也有小萝卜头的鲜血啊!革命回忆录《小萝卜头在狱中》生动地讲述了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以革命烈士为榜样的小萝卜头在地狱般的牢房里,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故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书简》(以下简称《书简》)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叶圣陶许多熠熠生辉的语文教学思想。这些思想对语文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的本钱——善读善写《书简·六》“:时或观授课,颇感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  相似文献   

4.
是在旧书店看到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的,拿起来翻了翻,有一种不期而遇的欣喜和愁怅,随即买下。我更喜欢这本书下半部分的书信,内容与许多年同一个作者的《狱中书简》不乏重叠处。上中学时,恰逢革命年代。自己也以革命者自许。对曾是德国共产党领袖的罗莎·卢森堡不无敬仰之情。当年《狱中书简》买的也是旧书,大约花了五分钱吧!读过不止一遍,到了文革期间,又拿出来再读。  相似文献   

5.
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是波兰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愚意以为,这位巾帼豪杰是西方的秋瑾,她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而又体现普遍人类情怀的《狱中书简》。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收入其中两篇,均寄自佛龙克,一篇是写给宋儒莎的,一篇是写给宋尼契加的。两封信文笔流畅、感情真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用美丽的生命在感悟着生命的美丽。  相似文献   

6.
《清贫》一文,是方志敏同志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于国民党昏暗熏臭的囚室里写下的。作者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叙述了被俘中的一段经历,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剥削阶级拜金主义的丑恶本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是我们拒腐蚀、永不沾的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四年,郭沫若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他从外邦寄回了许多家信。一九八○年,四川省乐山市文管所的同志从中挑选了六十多封信,辑为《樱花书简》一书。其中许多地方涉及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那些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教育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留美学人丹阳所著《海外飞鸿——友人书简》(以下简称《书简》)一书,是作者近几年写给友人“文琪”书信的汇总.这几年有机会出国的人多了.有可能在国外呆比较长时间的人也多了,说浮光掠影也好,说经久积淀也罢,不少人都操刀捉笔,实录异国自身境况,描绘异国风土人情,评说异国社会文化,抒发域外观感.报刊上这类文章屡见不鲜,集结成书者也众.诸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告诉你一个真美国》、《北京人在纽约》、《我在美国当律师》、《走入美国梦里》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个角度说,《书简》不应该引起什么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卢鑫 《高中生之友》2022,(14):26-28
<正>纵观中唐诗人李贺一生,短短二十七年,犹如灿烂流星般闪现,随即又黯然坠落。仅仅依靠他流传下来的两百多首诗歌、他人的传奇记录,以及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如今我们只知道一鳞半爪。虽然身为皇室宗亲,但是家境没落,父亲去世得早,李贺从小生活就很窘迫。他和母亲、小弟一起生活在老家昌谷(今河南宜阳),常常食不果腹。为解决饥寒问题,他成年后去长安求官,参加科举考试,却因父亲李晋肃的名字,陷入避讳风波,因此求仕之路也不顺畅。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本不起眼的小书,它静静地立于书架一角,淹没在众多包装华丽的新书里。书的作者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著名作家,其作品《最后一课》感动了几代中国读者。然而,通过读《磨坊书简》,让我感受到这位作家除了强烈的爱国情操之外,还有一种平和的、朴实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厚重而不失清新,博大而不失细腻,让人久久难以释卷。  相似文献   

11.
<正>九年级上册教材《论教养》一课后,编者推荐了作者德·谢·利哈乔夫所著的《善与美书简》一书中的多篇文章。和那些生硬地灌输“鸡汤”的议论性文章不同,利哈乔夫凭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善与美书简》中的文章与其说是作者在表达对不同问题的看法,不如说是在引导我们主动思考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工作70多个春秋,写出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原则,对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系统化,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作出了重大贡献。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仙逝,本刊发表此文,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13.
[作者档案]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著译丰厚,其代表性专著《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都是融贯中西的经典。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翻译了大量西方美学专著,最主要的有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维科的《新科学》,为我国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道路。他提出“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观点,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建立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美学一代宗师”和“美学老人”。  相似文献   

14.
部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的《狱中杂记》一文选自《方望溪全集》,作者方苞。 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字凤九,又字灵皋,老年自号望溪,学者称望溪先生。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生于康熙七年(1668,卒于乾隆十四年(1F49)。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他论学宗法程(程颢、程颐)朱(朱熹),文章推崇韩(韩愈)柳(柳宗元),讲究“古文义法”,要求词语“雅洁”,为桐城派创始人。流传于世的有《方望溪全集》、《周官析疑》、《春秋通论》等,其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惟《左忠毅公逸事》以及这篇《狱中杂记》,描写现实,暴露黑暗,堪称名篇。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他所生活的这八十二年里,清王朝一方面对外用兵,  相似文献   

15.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俄国乃至世界的进步青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可谁又曾想到,这样一部精美的小说,竟然是作者在狱中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用4个月的时间写成的长篇小说。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因反对沙皇政府被捕入狱。在囚禁期间,作者觉得时光很宝贵,不能虚度,于是对监狱长提出让他写一部小说。监狱长问:“写什么小说?涉及政治的可不许写!”“我写的小说名叫《一个傻瓜》”,车尔尼雪夫斯基狡黠地一笑,“怎么会谈政治呢?我可不想再坐牢!”监狱长答应了,前提是小说完稿后必…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1939年12月答复一位朋友的信《谈生活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探讨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论文。1937年,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全国进入抗日战争,到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当时,陶行知先生受全国各界救国会委托乘出席世界教育会议之便,前  相似文献   

17.
我要向你讲一个小故事,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你听了一定会开心的。近来,国王也写起诗来了;圣·阿涅和当若两位先生教他作诗的方法。一天,他写了一首短情诗,可是他自己也认为写得不怎么样。一天上午,他对德·格拉蒙元帅说:“元帅先生,请您读读这首小诗,您看看以前读过这样蹩脚的诗没有。因为大家知道我近来喜欢诗,所以把各种各样的诗都送到我这里来。”元帅读完后对国王说:“陛下,您在任何问题上都有卓越的见解:的确这是我见过的最拙劣、最可笑的情诗。”国王笑起来,对他说:“那个写诗的自不量力,对吗?”“陛下,这个评价再恰当不过了。”“好极…  相似文献   

18.
方苞的《狱中杂记》,透露了清代监狱中官吏贪赃枉法,坏人逍遥法外,无辜者负屈含冤的真象。写得言简情实,典型性很强。人们都说它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时代“司法”制度的罪恶和黑暗的认识。然而,这个效果并不是作者所希求的。  相似文献   

19.
收录了上世纪30、40年代巴金等文学家给英子(王任之)的百多封信件和英子本人的部分作品.信件内容涉及文学、人生以及关于时局和鲁迅等的看法,也表达了文学家们对徽州的向往及对徽州历史文献的重视.英子的作品也是迄今见到上世纪30、40年代徽州作家参与左翼文学活动为数不多的创作,这些都是徽州现代文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0.
《英子文友书简·英子作品选》收录了上世纪30、40年代巴金等文学家给英子(王任之)的百多封信件和英子本人的部分作品。信件内容涉及文学、人生以及关于时局和鲁迅等的看法。也表达了文学家们对徽州的向往及对徽州历史文献的重视。英子的作品也是迄今见到上世纪30、40年代微州作家参与左翼文学活动为数不多的创作。这些都是徽州现代文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