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焦亚东 《天中学刊》1999,14(6):71-72
散曲是在承接传统诗歌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产生的。在诗与词相继走完从辉煌到黯淡的必由之路时,它的出现,不仅使元代文学拥有了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全新的诗体,而且也印证了“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持久,通则不乏”[1](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的艺术法则。散曲在宋金对峙时期渐趋成熟。从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等书所载的诸如《山坡羊》、《凭栏人》、《秦楼月》和《者刺古》、《阿纳忽》、《古都白》等曲调中,可以看出其主要源自乡村和都市的“俗谣俚曲”以及北方少数民族乐曲。这种与民间文化的渊源关系决定…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环境里,民族歧视与压迫的存在,科举制度的废止,元代统治者自身文明程度的不发达,使得元代文人的状态也处于有志不得伸,有才不得展的现实境况,让广大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既有鲜明的愤世嫉俗,又有因绝望而心灰意冷,另谋他途。他们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最起码的"政治自由",对此或批判,或逃避的态度体现在元散曲中,即形成了一股叹世归隐的洪流。  相似文献   

3.
明代晚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转型,传统价值观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之朝局混乱政治黑暗,所以晚明的文人们有感于世道与人生,创作出了大量叹世题材的散曲,他们在这类作品中慨叹金钱至上人情淡漠,悲愤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在历经沧桑之后发出人生苦短、何事苦奔忙的感叹。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元曲大家,尤其在散曲创作方面成就更高.他的散曲具有感士不遇的主题,涵虚浑化的意境和旷达清丽的艺术风格,作品数量也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叹世归隐作为元曲的一大主题,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不断争议。过去的习惯思维是用“消极出世”对这种情绪加以批判,而今当再次穿过历史与古人对话时,我们透过那份表面的虚无和所谓的消极,更多感受到的是有元一代的文人在那个特殊环境中的“自适”精神,看到的是其在时代所赋予的契机下对自我人格的“救赎”。  相似文献   

6.
多用叹世超世的形式,虚掩其外;而愤世抗世的内容,则深寓其中,谱写出慷慨激越的音符,弹奏出怫郁不平的基调;既打上他人生悲剧和思想演变的烙印,也跳动着当时特定时代的脉膊,以隐逸的人生态度,发泄对罪恶世界的憎恨;以决绝的顽强意志,进发出心底愤世嫉俗的火焰。  相似文献   

7.
赵静 《时代教育》2010,(9):146-147
元代散曲盛行,涌现了大量以叹世隐逸为主体的散曲,曲作家们在曲中揭露、批判了元代的黑暗社会现实,被迫发出了隐逸山水田园的呼声,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政治态度,本文简单介绍了叹世隐逸作品的内容,又从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道家避世思想的角度浅析了这类散曲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由于曲折坎坷的经历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善感,土族女诗人李宜晴的大部分诗词感情基调都比较低沉哀怨,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绪,尤其以感生伤怀和叹世归隐两类作品最为突出,从中体现出诗人强烈的人生忧患意识以及儒道互补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元散曲中表现的最主要的内在思想感情就是愤世、警世,厌世、避世,超世、玩世三个层面.元曲中与这三个层面相对应的是讥时叹世、退隐闲居、自足自乐这样三种题材纬度,这三个纬度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立体地表现元散曲的主体情感.这三种题材纬度中讥时叹世主要揭示愤世警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厌世避世与超世玩世之所以产生的前提,而退隐闲居主要揭示厌世避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由愤世警世向超世玩世过渡的过程,至于自足自乐则主要揭示超世玩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愤世警世的功利目的无法实现而导致了厌世避世甚而超世玩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文学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学具有明显的重情倾向。但由于受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态和生命体验方式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在无形之中被导入了一种以悲情为主的局面.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抒写悲情的文学主题——叹逝。大致说来,它又可分为悲秋、闺怨、功业与身世之叹,以及怀古伤今等四种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浮生六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部堪称"完美"的自传散文,其中的纵情洒脱和自由情怀,具有浓烈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思。这集中体现在独到的审美情趣、安贫乐道、领略闲情逸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历程 ,从审美观照的特点、方式这一角度 ,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追求纯粹的诗 ,后期走向现实的诗。 1 939年创作的《元日祝福》可作为前后期两类诗歌的界标。将戴望舒的两类诗歌加以区分 ,对于运用对立美学标准恰当领悟其审美意蕴和艺术特征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善恶果报观的影响在明清之际发展到极致,在许多明清小说中都见其渗透痕迹。从《西游记》文本分析,小说的整体框架结构及某些具体章节都以此建构。《西游记》众多人物形象均经过"抑恶向善"的历程,尤其是孙悟空形象更是因"性恶"而受惩戒,再因"抑恶向善"到臻于至善,修成了正果。我们根据《西游记》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再结合前人于《西游证道书》《西游原旨》中的多处点评,可以进一步挖掘与探讨《西游记》以善恶果报而"淑世辅化"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