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汉乐府民歌名篇《孔雀东南飞》所描述的爱情故事中,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面临着人生的三大抉择:请遣或是被驱、等或是不等、死或是不死.选择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局,焦仲卿和刘兰芝在选择中彰显了他们生命意识觉醒轨迹.  相似文献   

2.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伦理的视角来分析主人公失败的原因。威利是传统伦理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混合体,而这两者之间充满了矛盾性,从而导致了主人公以自杀来无意识地维护和实践传统文化中对儿子成功的观念和维护自己尊严。  相似文献   

3.
肖凯悦 《新读写》2009,(12):35-35
自从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隐匿着邪恶。我十分钟情于木月这个人物,作为主人公渡边的好友,他在十七岁的夏天自杀,未留遗嘱。木月的死是个开端,由此引发了直子(木月生前女友)与主人公渡边的感情维系。但两人又因木月而沦陷于自身的道德混乱中,最终导致直子选择自杀。  相似文献   

4.
《马丁·伊登》中的男主人公马丁·伊登对露丝的爱情经历了幻想、追求与幻灭三个阶段.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可以解读马丁·伊登的生命历程与自杀原因.马丁的自溺是由于其人格解构的失衡与扭曲,是死亡本能的驱使,也是因为理想的毁灭、超越两大阶级的孤独以及逃离社会的失败,所以他最后以死消极抗争,寻求彻底解脱.  相似文献   

5.
《时时刻刻》表现精神异常和自杀的主题,以往评论者多从女性的主体地位缺失角度探讨。以关怀伦理学观照,《时时刻刻》中女主人公沃尔夫和劳拉因为关怀伦理的缺失,染上抑郁症,沃尔夫自杀,劳拉离家出走;第三代女主人公克拉丽莎,找到了注重相互感受的伴侣,实现了和谐家园,拥有了相互关怀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6.
《天龙八部》一书中僧侣的角色众多,僧人的身份理应是这非人世界中最清心寡欲的一群,然而作者写他们,却无异于痴情众生。他们有爱有恨、有痴有怨,各自有自己的形象特色,也拥有不同的生命选择。笔者即以《天龙八部》中众多的僧侣形象不同的生命选择,分为顿悟出家、得心安乐、以死赎业、自由入世及袈裟内的真相几部分讨论。  相似文献   

7.
《晚安,母亲》是美国当代戏剧中不可多得的哲理剧,表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自杀仪式,生非生,死非死,玛莎.诺曼以戏剧作为言说方式,来探求生命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玛莎.诺曼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过程来分析《晚安,母亲》,意在发掘玛莎.诺曼真实的戏剧创作思想,倾听80年代美国女性戏剧创作思潮中一个理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的小说《觉醒》(1899)被誉为女性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觉醒》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公艾德娜以投身大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德娜自杀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充满着争议。有的批评家认为这是一种对命运消极的妥协,有的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无论对小说的结局有着怎样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安耀辉老师的《蒙毅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0期)一文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页的表述“逼令长子扶苏,大将军蒙恬、蒙毅自杀”.理解为“教材认为蒙毅是自杀而死”,应该说安文结合《史记》记载,考证蒙毅不是自杀而死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安文误解了教材表述,教材说“逼令蒙毅自杀...  相似文献   

11.
黄月 《文教资料》2013,(36):14-15
《沉沦》和《芝加哥之死》是郁达夫于1921年、白先勇于1964年创作的两部作品,它们讲述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在经历精神苦痛和折磨后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但《沉沦》和《芝加哥之死》的主人公的“死亡心理”是不同的,它们体现两种不同的留学生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2.
杰克·伦敦和顾城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他们在世界文学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他们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文章试从杰克·伦敦和顾城的死亡观出发,分析比较《马丁·伊登》和《英儿》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因素,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作品更好的解读和分析,也更有利于帮助读者了解产生死亡意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保罗.科埃略在《韦罗妮卡决定去死》中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死亡,本真地生存,积极地完成自己"独特之生"。这一对于死生的理解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向死而生非常接近。韦罗妮卡沉沦于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本真自我而决定自杀。在维莱特精神病院她经历的死亡意识实验,却使她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实现了生命从沉沦到本真生存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4.
《了不起的盖茨比》、《马丁伊登》与《推销员之死》通过描述主人公以不同方式追求美国梦,皆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经历,奏响了美国梦幻灭的挽歌。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命意义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校262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均分为105.08±15.00,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宗教信仰主效应显著;大学新生自杀意念不存在性别、专业和宗教信仰差异,自杀意念阳性检出率为4.6%。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中度的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生命价值与生命自主对自杀意念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觉醒》是凯特·肖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探索女主人公艾德娜选择自杀的必然性。艾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段孤独的历程,在男权社会中,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行动得不到女性同胞的支持和援助,更得不到男性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她注定追求不到真爱。爱情自主选择上的挫败是艾德娜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遭受的一次毁灭性打击,直接导致艾德娜选择自杀。从这个意义上说,艾德娜之死最终是男权社会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艾德娜是男权社会中的受害者、替罪羊。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他们却有不同的命运。整篇论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遭遇,阐释了《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中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9.
黄金雷 《海外英语》2012,(2):190-191
该文通过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沃尔特·米提的私密生活》中主人公沃尔特·米提的白日梦进行分析,揭示了主人公的死本能。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荒野生存》美国影片《荒野生存》改编自著名作家乔恩·科莱考尔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散文集《阿拉斯加之死》,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问询生命真相而毅然投身荒野悟道的故事。主人公克里斯家境优越,毕业于名校,并被保送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前程似锦。但是,他放弃了哈佛,脱去了所有文明的外套,成为一名"超级流浪汉",走进阿拉斯加寻找生命的归乡之路。在荒野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重回人群的洒脱。然而,四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