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月16日,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在北京隆重召开。它作为亚太地区展示技术最先进、产品最全面的金融科技盛会,得到了广大的金融工作者的欢迎,展览期间人流络绎不绝。同时作为新世纪首届“金融展”,它也成为了各个厂商推动新潮流,展现技术领域的新观念和新产品的机会,共有25家金融机构、186家参展厂商云集于此。  相似文献   

2.
2002年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于9月15日~18日在北京国际展览馆如期举行,今年是金融展举办的第十届,主协办单位也增加到了27家。从历年展会情况的比较来看,参展厂商越来越向国内、国际知名IT厂商和专业金融设备厂商集中。同期举行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技术交流会更成为厂商和业届人士交流的盛会。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金融展于日前落下帷幕。本次金融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众多指纹识别技术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盛装参与,参展规模与金融IT设备、金融服务厂商"三分天下"。这一高新技术得到了与会政府领导、金融专家的支持和认可。据了解,采用指纹识别技  相似文献   

4.
《视听界》2004,(2)
作为本届上海影视两节的重头戏,国际广播影视设备展览会共有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67家厂商参展。“数字化、高清化”是本届设备展的主流。不少参展商为了参加展会,纷纷推出自己的数字高新产品,并当场演示了最新  相似文献   

5.
互联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加速了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相互竞争。对于银行业来说,正视当前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和金融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实,积极推动银行业务信息电子化的进程,快速、及时地推出灵活的经营机制与多样的服务策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时应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金融挑战成为了它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把握了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要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整个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作为目前我国IT投入最多和IT应用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银行业一直是国内外IT厂商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个“独特”的现象相信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金融业的IT应用几乎包括了所有IT产品,同时也由于这些产品的安全性能在金融服务中的基础地位.本期“行业关注”从各大金融机构信息化现状和一些重要的信息工程角度对金融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配合了相关厂商的精彩观点和优秀的产品.方案,相信能够对我国金融业和IT服务商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信息系统工程》2002,(9):25-25
互联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加速了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相互竞争。对于银行业来说.正视当前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和金融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实.积极推动银行业务信息电子化的进程.快速、及时地推出灵活的经营机制与多样的服务策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时应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金融挑战成为了它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正>10月18日,2005年中国国际通信展在北京火 据主办方介绍,有1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家的重量级通信厂商参加了本次展会,并带来了国际通信市场上最新的各类技术和诸多新型产品,继 去年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组成国家展团,展 明显之后,今年这些国家依然采用团体参展形式,且参展个体数量继续增加。本届通信展开放了全部9个展馆11个展厅和部分室外场地,总展出  相似文献   

9.
如果真能把中国银行业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转移给另行组建的银监会,这无疑将是近几年来最重大的金融改革举措,并会给未来的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调控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浙金融财团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会元 《历史档案》1998,(2):113-120,129
一江浙金融财团形成的基础江浙金融财团是指活动于上海的江浙籍为主的金融资本家集团。它形成并崛起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斯时,其财力与社会幅射力迅速增长。从金融领域看,仅江浙金融财团骨干单位浙江兴业银行的定、活期存款余额,1921—1927年常居上海各商业银行之首。在自身财力增长的同时,江浙金融财团极力向中国、交通等最大银行渗透并将这些银行的上海分行技入到江浙金融财团,江浙金融财团的头面人物如叶控初、陈光甫、李难苏等都曾是中国银行的大股东和大存户。从社会影响力和支配力看,1925年,财团能够直接支配上海银行业同业公…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科技》2005,(10):20-22
10月18日,2005年中国国际通信展在北京火爆登场。据主办方介绍,有1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家的重量级通信厂商参加了本次展会,并带来了国际通信市场上最新的各类技术和诸多新型产品。继去年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组成国家展团,展出效果明显之后,今年这些国家依然采用团体参加形式,且参展个体数量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12.
2006中国国际全印展召开在即,各大国际国内厂商纷纷摩拳擦掌,将自己最新、最代表先进技术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呈现出来。那么,他们将有哪些计划?对全印展都有哪些期望?又如何看待印刷领域的技术发展?作为全印展的主办方之一,我们特别邀请了部分厂商高层,请他们各抒己见,以不同的角度向全行业发起总动员,这不仅是全印展的展前总动员,更是对中国数字化印刷发展的总动员。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 10月 24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这也是本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专业通信展。来自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600家通信厂商将 5.5万平方米的展区布置得流光溢彩。 这次展览会是由信息产业部与中国贸促会联合主办的。展品包括:公众信息通信服务、网络信息通信服务;信息通信交换、传输技术与设备;通信终端设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产品;网络技术及相关产品;信息通信配套设备等。以第三代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网络多媒体、超密集波分复用、数字接入等为代表的前沿信息通信技术和设备均亮相展…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1,(11):155
日前,由国际知名财务咨询服务机构安永中国(Ernst & Young)以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安永中国最具潜力企业2011"评选结果火热出炉,10家获奖企业覆盖了媒体、零售、旅游、先进制造业、能源、医疗和金融等多个行业,而PPTV网络电视作为互联网视频行业中唯一一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在技术产品、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均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电子出版》2005,(7):5-5
880多家国内外厂商、16万的观众总流量、9万多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为 ChinaPrint 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促其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印刷展,且规模居世界第四位。静思其因,此次展会的空前规模得益于中国的印刷工业市场: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中国现有各类印刷企业94282家,比2003年增加了1893家,增长率为2.05%,从业人员约340万人;近年来,中国印刷工业持续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04年产值达2800亿元,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其发展速度高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6.
伯明翰IPEX印刷展每4年举办一次,除了drupa以外可算是印刷产业中最重要的盛宴,由于全球印刷产业受到新媒体的入侵以及2008年底金融海啸的影响,使得印刷产业前进的步伐似乎越来越蹒跚,有几家大型厂商曾放出风声,这一届不参加展会或不展出设备,但是,5月18日IPEX 2010还是盛大开幕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7,(5):61-61
1月8日,世界消费电子业界最知名的厂商,共聚美国拉斯维加斯,在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行业盛会CES展上,聚焦由全球最权威B2B消费电子媒体颁发的中国本土领先品牌最高荣誉——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领先品  相似文献   

18.
连蜻 《大观周刊》2011,(6):244-24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产品创新更是对一国经济有着引领和加速其发展的作用。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面临着外国银行业的全面竞争,因此作为中国银行业主体力量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来迎接挑战。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影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因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播》2006,(10):79-79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8月23日晚参观了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设备展览。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本界博览会规模空前,展览面积超过七万平方米,参展厂商千余家,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的广播影视节目、技术和设备交易平台。作为博览会重要主体活动的广播影视设备展,突出高清、奥运转播以及数字新媒体三大亮点,展示了我国广播影视技术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为期4天的2000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象与技术博览会圆满结束了。在这次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展商最多的大会上,来自世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20家摄影相关行业厂商带来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摄影器材和高新技术产品,吸引了业内人士和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同时,在数码影像领域的长足发展也令笔者感到惊讶。在三年前,本刊曾第一个开辟数码影像专题,向国内广大业内人士介绍数码影像的技术和所取得的发展;一年后,又会同KODAK、EPSON、HP、NIKON、CANON等厂商进行数码相机的评测活动,后又在本刊增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