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习者从同一起点出发,使用相同的大纲和教材,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着相同的教学活动,在共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下,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要求学生达到相同的终点。这种不管学生差异,不分学生个性的“大一统”、“千人一面”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导致学生厌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不少的“年轻老头”。然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及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改革教学也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新课程还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语教科书的开篇说明中有这样的话:“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这段话自然说得非常有理,尤其是“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充分体现了语教学的人本思想和人精神。  相似文献   

3.
邹颖昭 《广西教育》2007,(10B):33-33
新课程实验强调,“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活泼地进行学习。”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到知识本身能否为学生接受,又要考虑到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4.
周红 《现代语文》2006,(12):63-63
《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语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学科的特点,关注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近年来,语教学中个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中学语教学共同的培养方向,主张“通过语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性”,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人的自然发展”。这是新课程中语教育的“人性”的体现。因此,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氛围,让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本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聋校语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精神来熏陶感染学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决定命运。”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曾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如果语课堂上只传授语言知识,只注重学生的语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良知与人格,学生的人格就会出现灰色、消极甚至扭曲。那么,在语课堂上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叶奕乾、孙克勤《个性心理学》)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并完善自我、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每个常人身上都蕴含着有待开发的巨大潜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与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语文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增加了“注意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等要求。可见,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要注重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文试图探讨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教育科学》2005,(5):F003-F003
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局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培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培养的‘双基’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区域创新教育的实践体系”为总目标,以“创新教育学科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区域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原则策略方法研究、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区域创新教育教学设计研究”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于1999年正式启动区域创新教育整体改革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岱 《现代语文》2001,(2):38-4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英国的一所学校的教学时说“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教育学生,学校变成了屠场。”这里的“屠场”我想大概指的就是扼杀学生个性的屠场吧。联合国教科组织的报告说:学校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个性的场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从学科教育意义上说,语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教育一定要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当前的语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其实语教育的问题并非一日形成,纵观我国当代语教育,可以说积弊已久。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改革五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机械的课分析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语教育的整个领域已经根深蒂固了。机械的课分析,费时费力,非但起不到启迪思维培养语修养的作用,反而禁锢学生思想,扼杀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与人格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力度,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青少年成长为既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语文教育个性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传统教育,无论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教育还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由于主要服从于国家目标,人自由、和谐发展的一面受到排斥、压抑、基本上是一种“整齐划一”的教育,这种教育产生了诸多弊端,使教育变得面目呆板,教条机械,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张扬。服从于国家目标的教育尽管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造就的人才在人格、个性上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由此,人们向工业文明发出质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是必须以牺牲人的个性为前提条件吗?如果是一种必然。那么,建设现代化的意义何在?”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以其对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引起了人们对工业文明的警惕。在这种情形下,世界中小学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动向,那就是对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调查报告《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服务。”教育的个性化在许多国家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在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制度等方面获得了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14.
陈雪茜 《现代语文》2006,(10):14-15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育人这个大目标服务的,19世纪德国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二是相互渗透,无法割裂开来的。早在1999年程红兵老师就提出了语人格教育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语人格教育是语教师在语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知识传授、语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在语教学实践中,笔有意识地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渗透到语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60、70年代,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学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强调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教学做起,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现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个性品德素质教育是除智力教育以外的所有教育。个性品德素质主要是指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新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为准绳。地理学科是蕴涵个性品德素质教育丰富和全面的学科之一。一、转变观念,为学生个性品德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传统的地理教学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师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忽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道德行为和人格的养成;地理教学过分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课程…  相似文献   

18.
吴勇 《江苏教育》2001,(1):35-38
教学语新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语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里的“自主语实践活动”,也就是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学习潜能,激发其语学习兴趣,培养其语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的语自主学习。它与以教师的“讲”为主的传统教学相比,  相似文献   

19.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教学总目标之一,也就是要求语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要的是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的语教师,在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新颂布的《语课程标准》给语教学带来了“福音”——人性的复归。于漪老师认为:人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精神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精神是人类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人性在语教学上强调的则是在掌握了基本语知识、技巧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侧重于建立学科与社会、化、伦理的联系,侧重于学生个性和性格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