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可能每位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素材经常有,好新闻不常有。写出新闻好稿有两个前提,一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观察力,二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素材要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此新闻工作者的笔下才能迸发出具有时代感的精品来。1.好新闻要有观察力现实生活中,新闻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迅速发现,抑或是发现了,也不能把握住这则新闻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打造精品,需要平时多留心、深入基层抓活鱼、抓好细节描写,有精品意识,与编辑进行良好沟通。文章通过作者多年采写的亲身体会,分析了记者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经当了三年多的驻站记者,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深深感到:要做好一名驻站记者,要树立几种基本素质,首先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写出好新闻;其次是要勤奋肯钻研,多出新闻精品;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为驻站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从1986年以来,我先后有11篇作品荣获河南省好新闻奖,有20多篇作品获濮阳市广播好新闻奖。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我体会到,增强创优意识,是写出好新闻的关键一环。 所谓创优意识,简言之,就是在采写新闻中,要有从自己手里出好稿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要出好稿,就要了解好稿的基本特点。我觉得好稿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重大,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二是题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份,我应邀参加了《新闻矿工报》社召开的全局骨干通讯员培训工作会议。在会议正式召开之前.报社先对我们参加会议的56名通讯员进行了新闻基础知识的简单测试。试卷一发到手,大伙都有些茫然。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消息?其写作特点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简单问题,要准确地写出它的概念来,都感到并不那么轻松。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批骨干通讯员来说,应当说并不陌生。有位老通讯员,发了400余篇稿子.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大报上也见过稿。他竟然也无法准确地写出这些常识性的新闻概念。还有的说,新闻知识学得再好,也…  相似文献   

7.
新闻精品谈     
新闻单位希望自己的报纸,多出精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以至在本省和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在好新闻评选中获大奖。要采写出新闻“精品”,首先要有强烈地精品意识,才能不轻易放过一个优秀新闻作品的题材,创造新闻精品。树立精品意识当前,众多新闻媒体竞争,每家新闻单位都在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取读者,争取观众。所以,争名牌、出精品成为媒体参与竞争的王牌。而10多年  相似文献   

8.
一版头条是报纸新闻的重中之重。它理应条条是合格的正品,还应该是精品主产地。因为没有好的头条.就撑不起一个好的版面,就显不出整张报纸的份量。可是有的报纸多年来在各级、各系统好新闻评选中获得的好新闻奖,极少是一版头条。可见.精品的主产地出的精品并不多。这说明,办报人的头条意识不强烈.对头等的位置如何经营出头等好新闻,投入不够。  相似文献   

9.
贾刚为 《新闻实践》2005,(12):54-54
新闻竞争,核心是内容竞争。内容竞争,就是要有好作品,要有新闻精品。不同的新闻体裁都可能出精品,其中传统分类中的通讯,更能够出传世之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通讯的精品之作呢? 一、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采访本领 精品之作往往是时代造就的。记者如果没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素质,就不可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也就不可能写出新闻精品来。  相似文献   

10.
记者(通讯员)要采写出好新闻来,就离不开四处奔跑。新闻界有句流行的说法:“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记者(通讯员)作为社会舆论的触角和时代的号兵,敏感从何而来?信息从哪里来?写作素材从哪里来?回答是肯定的,只有跑向社会,从社会生活的实际中来。这有如地质人员发现矿藏需要不辞辛苦地爬山越岭,涉河过涧,进行艰苦细致地勘测一样。作为一名记者(通讯员),要想写出好新闻来,就必须不怕凤吹日晒,雪打雨淋,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认真挖掘。“好新闻是跑出来的”。采访农村应跑到村镇,最好住在村子里;采访  相似文献   

11.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12.
陈明 《传媒观察》2012,(6):47-48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多年的新闻实践和收获,使笔者体会到,要想抢抓热点、采写好稿,追求精品力作,必须始终保持热度、追求高度、创新角度,即要用"三度思维"引领新闻创新创优。保持热度,增强创优意识是"逮"到好新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稿件上报越来越难,是业余通讯员们的普遍反映。仁者说,这里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通讯员未系统学习过新闻知识,功底差,新闻意识不强,难以写出有份量、有深度的好新闻。二是时下的报社人才济济,“正规军”队伍日渐扩大,似乎不再需要“民兵”参战。被人们喻以“民兵”的业余通讯员的稿件受冷落,就是很正常的事。对于第一种见解,笔者只能赞成一半,另一半却难以苟同,举例就可说明。通讯员中的佼佼者也大有人在,因为上稿难,有人不甘就此罢休,于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顺应着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15.
今年初,我们提出了“团结奋进,创造佳绩”的口号,在报社全体人员中树立精品意识,发动全体编采人员写精品、编精品,以精品为目标,为创优而奋斗。一、新闻要出精品报纸以新闻为主体,一张报纸如果没有读者喜爱的新闻,就会失去主体受众。报社的所有编采人员和管理者,无不希望获得重大新闻和具有轰动效应的好新闻。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一是要有精品意识。要树立精品意识,首先要认识写好稿出精品的重要性,并不是“自讨苦吃”,而是履行职责,适应报纸、电台实施精品工程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标志。有了精品意识,也就有了责任感和压力感,才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是要有思想深度。出精品,最重要的是出思想。有思想深度,也就是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思想水平都要高出一筹。思想深度不是凭空想象,而靠扎扎实实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  相似文献   

17.
我们做新闻工作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即使你经常采访、写稿,也难得碰上一条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鲜“活鱼”,如果一旦碰上了这样的新闻,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一定会“倚马可待”,手不离笔,笔不离纸,快写、快发,争取早日见报。谁不愿写出一条震动社会、深得好评的好新闻呢! 其实,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注意“精品意识”,才能真正把好新闻写好。  相似文献   

18.
×××同志:你在来信中间:“好新闻都是事迹过硬吗?”这里,我只就“好新闻”与“事迹过硬”的关系发一点议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要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很难想象一件平庸无聊、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事能够”报道”成为好新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可以断言:一条新闻之所以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报道的事实过硬,即它包含有足以使它成为好新闻的内在因素,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并不是像你说的,“凡有了过硬的事迹,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来”。因为一件过硬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除了深入采访外,也要善于思考才行。《废品站惊现千余张居民身份证两市民4.8元将其买下》之所以能在2003年华北晚报新闻奖评比中获得好新闻一等奖,我们认为就是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用心思考的结果。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有好的题材为前提,对于名记者来说,能与好题材相遇,那真是一件令人振、使人激动的事情,但好题材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新闻。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与好题材相遇是幸运的,但能否把好题材变成好新闻却需要记者的努力。如在思考中发现———《废品站惊现千余张居民身份证》追踪报道回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一部分记者缺乏写好稿,出精品的意识和工作状态,感到没有什么压力,不肯铺下身子,扎扎实实地采访、写稿,而是浮在上面看材料、听汇报,结果写出的稿件平平淡淡,没有棱角,没有特点,成不了精品也获不了奖。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记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从提高队伍素质和宣传报道质量的角度出发,目前我们有必要呼吁:记者要有一点压力,要向着多出精品、多出成果、尽快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