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丽敏 《海外英语》2015,(3):125-126
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谐翻译观发源于中西哲学和美学传统。郑海凌率先提出文学翻译的"和谐说",并指明和谐翻译具有五个特性,并且这五个特性相辅相成以达到圆满调和的理想境界。广告翻译作为应用文体,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为特色,并极具促销力、创意性、美感及文化适宜性。"和谐说"不仅适用于文学翻译,对广告翻译更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文也结合译例分析了和谐翻译的五个特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谐翻译观发源于中西哲学和美学传统。郑海凌率先提出文学翻译的“和谐说”,并指明和谐翻译具有五个特性,并且这五个特性相辅相成以达到圆满调和的理想境界。广告翻译作为应用文体,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为特色,并极具促销力、创意性、美感及文化适宜性。“和谐说”不仅适用于文学翻译,对广告翻译更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文也结合译例分析了和谐翻译的五个特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国仕 《天中学刊》2007,22(5):75-76
通过对严复的翻译标准的论述,引申出"严谨准确"和"通顺流畅"两个科技翻译标准,并分析了如何在科技翻译工作中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王碧 《现代语文》2007,(6):122-123
翻译是人类最古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之一,伴随着翻译活动,必然会有对这一历史悠久的活动的思考和评价。本文从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的差异提出了制定翻译批评标准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5.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但是由于标准的规定会因为不同的思想体系而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的翻译理论和体系必将具有其各自不同的标准。语性理论既然是一个以“译语”为中心的理论,它关注的重点势必在译语的落实上,即在兼顾源语语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协调,充分利用、调动、挖掘与发挥译语语性之特点与优势,继而使译文足堪与其原作相媲美。因此,语性理论致思下的翻译标准可名之日:“圆融说”。“圆融”既为文学翻译的标准,又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追求,这是一个多维度、多关系、多层面、多功能,既带统一性、笼统性而又带分散性、具体性的复合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6.
"美"的思考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故而其对诗歌的传统以及审美习惯都有明显差异。诗歌翻译实践中,照顾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是译者要时刻铭记在心的钥匙。诗歌译到让人能获得审美的享受,才算成功;片面求信,读来无味,则译犹不译。虽然诗歌翻译家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追求美的传递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志远 《文教资料》2009,(15):54-56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作者回顾了"信达雅"标准的提出及其引起的翻译标准大争论,指出翻译理论的构建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我们也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信达雅"这一标准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后,作者在对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肯定了"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马琰  王峰 《商洛学院学报》2014,(5):46-49,60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英、汉诗歌作为两种文化的产物,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出现不和谐现象。从文学翻译的"和谐说"视角探讨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出其汉诗英译实践中的和谐和偶尔的不和谐现象,并强调应当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更好地顺应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9.
翻译及其翻译标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跨文化互动的研究。“杰罗姆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强调词与词的对应翻译;“贺拉斯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其“顾客”,强调协商是翻译过程的核心概念;“斯库勒马切尔模式”主张“异味”翻译,强调为读者保留原文风采。而一般翻译标准则强调“忠实”与“通顺”。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译文必须体现原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内容和语言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译文还必须满足读者易于阅读理解和欣赏的需求,在其翻译技巧或方法的应用上不拘泥某一种固定模式,而要考虑到其变通性。  相似文献   

10.
李宁 《文教资料》2013,(8):28-29
本文从对朱光潜先生独特的翻译与研究、学习密切结合的学术路径的分析入手,对翻译与研究、学习之间的密切结合及其载体变译、思想与语言的统一结合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就其在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中所追求的"和谐"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谐翻译观"这一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结合翻译实践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与和谐性进行探讨,从而希望有助于文学翻译工作者进一步认清文学翻译的本质,增强文学翻译的技巧,实现译作的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12.
余丽君 《考试周刊》2014,(60):19-20
语言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动态交际过程,传统的翻译标准不能满足翻译本质的要求。本文从关联性的角度讨论翻译的标准,即作为交际活动的翻译,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是关联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翻译究竟要不要"忠实"?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然而,翻译除了忠实于原文之外,还得忠实于目标读者群,关注目的语文化环境等后现代翻译理论所涉及的热点话题。通过以翻译目的为调节器,对忠实原文、忠实于目标读者群及目的语文化环境进行协调,可使忠实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翻译的研究和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它到底是艺术还是自然科学呢?语言学对翻译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翻译体系和外国的翻译体系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翻译既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自然科学.它应该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要想翻译到位,语言学的知识必不可少.最后,对待西方翻译理论的问题,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我国现代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试图从思维方式差异和理论基础厚薄等两方面分析造成中西方翻译标准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理论层出不穷,本文就“和谐译论”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然后介绍郑海凌的“和谐译论”以及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一翻译理论,并进一步用此理论作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从价值哲学角度讲,翻译标准即译文价值的评判标准.传统的一元翻译标准重客体,轻主体,走向了绝对客观主义;而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翻译标准则重主体,轻客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现相对主义.合理的翻译标准应该主客尺度兼顾,翻译标准可以是多元的,但多元存在的前提必须是有最低限制的.  相似文献   

18.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已提出一百余年。翻译界对“雅”的标准争论不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的人也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分析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背景,解释“雅”的内涵意义,阐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雅”的理论并未过时,只是需要译者以发展的眼光对其解读,动态地理解“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研究聚焦其规范性,但这并非其全部属性,翻译标准也有描述性的一面。从伦理视角考查翻译标准,正是规范与描写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善"既有对本体的规范属性,也含主体的描述属性,正与翻译标准的伦理属性对应。本文借马建忠之"善译"说,以"善"之伦理思想观为中心,探讨翻译标准问题,从"本体"、"主体"、和"客体"三个维度探讨了"善译"翻译标准之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历代对翻译标准的争论,说明翻译标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争论中发展的,译者要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