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本文以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学实录为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从品读悟情、想象融情、诵读激情、拓展升情四个层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领悟文本的诗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20日,在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命名表彰大会上,贵阳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历时12年的“创文”努力终于结出硕果,全市上下欢欣鼓舞。据了解,“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我国综合评价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贵阳能够从全国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可见其自身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张晓峰 《现代语文》2011,(2):103-104
作为学生和老师生活主要场所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演绎着诗的精彩。而这种诗意的美感意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这话真是不假。  相似文献   

5.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驱动下,我们的语文课堂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探究,重灌输,轻顿悟,语文学习成了纯粹的技艺文学,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和驯服的工具,语文课堂不见了生命的涌动,成了诗情的“沙漠”。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百花齐放,“魅力课堂”、“简约课堂”、“智慧课堂”、“情智课堂”等不同的教学风格竞相出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诗意课堂也以它清雅的姿态出现,不浮躁,不张扬,不高亢,就那么悄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诗意语文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滋润其心灵,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它丰富多彩,各具风姿,韵味独特,各擅其妙。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还要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文字向心灵拓展,让生命与诗意结伴同行。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这种充满诗意的生命化教育,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8.
徐青 《成才之路》2010,(10):64-65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恰当引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了解历史事件与风土人情,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读着语文,仿佛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深入浅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应高举人文性伟大旗帜,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诗意导入式、巧妙穿插式、诵读涵咏式、竞赛抢答式和自由表现式。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就一堂语文课来说,应该是美感与诗意的交流场所。不管教育怎么“教”,课程改革怎么“改”,语文课堂都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构建诗一般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溢着生命的律动。是每位语文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则从课堂上“诗境”的创设,“诗语”的运用,诗意的对话等方面出发,阐述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于我校小学生生动活泼、全面主动发展的德育新路子,从诗意成长德育的背景分析、诗意成长德育的内涵和诗意成长德育的实践出发,三方面整体架构,不懈探索。这样让德育变得诗意起来不无可能!  相似文献   

13.
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相似文献   

14.
郑清生 《广西教育》2011,(25):24+27-24,27
在阅读特级教师任勇的《走向卓越:为什么不?》一书时,曾惊叹于他的一篇《数苑中的"五朵金花"》富有诗意的语言,任老师竟能将中性数0、基数1、虚数单位i、圆周率π、  相似文献   

15.
让文本诗意地流淌进学生心田,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从诗从哪里来、诗到哪里去两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改革一浪高似一浪的今天,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追求百花齐放,但往往顾此失彼,问题层出不穷,难以兼顾左右。为解困惑,笔者认为须弃功利舍浮华,在目标、内容、方式和考量上重新定位,走出迷离的状态,回归原点,且行且思,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语文课堂呈现两种极端,要么"死气沉沉",要么"热闹非凡",缺乏生命与诗意。其实,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与情感的流淌,是学生与教师、作者乃至编者之间的多元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与学生平等对话,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语文课堂真正彰显诗意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让学生作文充满诗意是实现作文"有文采"的途径之一.作文要有诗意一是可让古今中外的诗歌融入文章,直接引用或化用;二是借鉴诗歌写法,营造诗般的意境.作文要达此境界,应有较深厚的诗歌积累,熟能生巧.  相似文献   

19.
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犹如一杯白开水。然而,当你我不经意间加入一小勺别的什么成分,或是甜甜的蜂蜜,或是带有淡淡苦味儿的咖啡,或是更能富有情趣的茶叶……看茶叶杯中沉浮,是否勾起了你内心深处蕴藏的诗意呢?  相似文献   

20.
诗意德育是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正确认识其基本内涵与理论根据,是进行诗意德育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实践操作的基础。在工具理性的视阈,德育成为社会规则教化的同义语,丧失了应有的诗意魅力。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审视,德育的诗意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向善化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化。所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建构诗意德育,就是要从本体论的高度尊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采用有魅力的言说方式,让德育富有生命的质感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