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主体性,即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从学校的管理层面出发,对学生主体性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还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一、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的基本作用主体性管理模式主要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行为,它是对教育教学主体模式的延伸和补充。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仅涵盖课堂教学,还应该从教育的各个方面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只有全方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习…  相似文献   

2.
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教育体现和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而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视不够:很多班主任还在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管理学生,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  相似文献   

3.
没有学生,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管理,学生往往容易陷入混乱和放任;没有教师,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无可厚非的是,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为彰显学校教育的功效,学校管理必须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倾力凝聚“向生力”。  相似文献   

4.
虽然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高考压力、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观和管理观片面地把课堂管理理解为对学生的行为控制和纪律管束,忽视了关注学生生活体验、精神需求、自我管理和师生交往等丰富内涵,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传统的课堂管理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高中数学课堂呼唤"人本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笔者认为,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应从班级管理着手。因为,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不仅仅是客体,更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双自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破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方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它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的指导、教学和学校管理为客体,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最终实现提高中学生的专业化水平、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的大转型 ,素质教育已渐渐深入人心 ,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这就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需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 ,要在新形势下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而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就必须从以备教材为主变为以备学生为主 ,将备学生和备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将“备教案”转向“备学案”。一、“教案”与“学案”的切入点不同“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 ,经过教师自己对教材、大纲的分析、加工、整理而…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格局已经形成。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英语教学若能坚持“六多”“六少”定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鲲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42-143
主体教育是以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人格为己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育中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为实现教育的最大化,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力探索以"党支部"为核心,"团支部"为基础,"班级"为抓手,"宿舍"为导向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从而提升大学教育活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学生归属感。  相似文献   

11.
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实现高度的“自治”,凸显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空间和作用,这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长期以来,虽然在教学中学生获得了主体地位,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仍为主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并没有获得“完全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特别重视角色变换,要主动从前台退到后台,把教育的“主角”还给学生,而且要善于指导“主角”扮演好角色。  相似文献   

12.
黄丹丹 《海外英语》2010,(2X):11-12
医学教育作为一种比较成功且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在欧美的发展比较迅速。在教育管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培养。目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也在我国教育领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教育工作者由于理解上的局限,往往导致在实践中进入误区,将"以学生为主体"片面化、简单化。这就需要树立全面客观的新观念,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有效举措.高等学校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工作理念,只有牢牢把握"教书育人是主体、管理育人是保证、服务育人是保障、文化育人是灵魂"这一育人工作关键和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育人特点,才能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双...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倡导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也是如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一种倾向表现为对主体与主导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偏离。在教学中只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和许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思品课堂里看上去热热闹闹,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气氛很浓,学生放开手脚,任意发展,有时候背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教师也听之任之。由原来的对学生什么都要管,到什么都不管,对学生不敢批评,不作批评,不敢管理,放任自流,甚至出现了乱课现象。现代教育中,虽然十分关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但是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掌握思品课堂“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途径呢?  相似文献   

16.
欧莹 《考试周刊》2014,(39):154-155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育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提高质量,离开了学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在学生身上下工夫。作者运用首要教学原理,以体验式就业指导课为例,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寻找管理中的客观规律,探索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一、开展群体性教育活动学生管理一般都着重于纪律和卫生的教育,我们认为这仅仅是基础。学生管理应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方位涉足学生德育的领域,成为学生德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管理的外在压力和教育的内在自控力的双重作用,实现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和社会化。1.加强班风、学风和校风建设(1)开展以班主任为主导,班级为主体的“讲文明、树新风”教育活动;在内容上突出讲文明、树新风的教育,在行动上突出文明行为的养成和文明新风…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以人为本”辨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以人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为思想基础,其核心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不是学生个性的任意而自由的发展,而是要在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共性,实现个性和共性的协调发展。教育“以人为本”是以学生生命整体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贾善龙 《中小学电教》2012,(10):118-1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此之后,素质教育蓬勃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心点也从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怎样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的重点又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优化教"到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