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写到食物,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显示出底蕴丰富的韵味。 短篇小说《药》是鲁迅作品描写食物最突出的篇章。所谓“药”,竟是蘸满了人血的馒头。人血馒头把小说中的各色人等聚拢到一处:革命者夏瑜遇难,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捞钱,麻木不仁的群众看杀头,愚昧勤苦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冷漠无聊的茶客竟把夏瑜坚贞不屈的斗争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浑浑噩噩的华小栓吃人血馒头没治好病而丧命。鲁迅以人血馒头为聚焦点,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可以说,人血馒头寄寓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和“丛冢馒头”是两个重要意象,历来评论一般认为,“人血馒头”即“药”,《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对于“丛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4.
《药》的主旨不是批判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带有不彻底性,不是歌颂革命者忘我奋斗的伟大精神,也不是一般性地再现革命者一心为民,却又不为民众所理解的悲剧。作品以“药”为标题,包涵了三层意义:一是指治疗华小栓痨病的人血馒头;二是指夏瑜向庸众进行的思想启蒙;三是指鲁迅对自我病态情感意识的反抗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教例] 教鲁迅小说《药》。在学生基本明确了作品有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以后,我设计、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假如我们把小说分成夏瑜牺牲、华老栓买药两个故事写,那么会形成怎样的两个主题?二、改写后的主题与作品原有的主题在反映问题的本质上和深度上,将有什么不同?三、作品为什么把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华大妈上坟作为明线,把夏瑜因革命被杀的故事作为暗线,而不是相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四、作品  相似文献   

6.
在《药》中,鲁迅创设的人血馒头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齿轮,又是隐喻“革命”的意象,承载了双重功能。通过这种双重性,他顺利地把个体层面治痨病的药——人血馒头转换为象征层面治疗国家民众顽疾的“药”——为革命所作的牺牲。输血的失败意味着华、夏两个血脉相连的群体整合的失败,从而自然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催生民众的国家意识——臣民还不是国民。  相似文献   

7.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夏瑜联结起来,因而他们都是。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本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历来,人们大多是这样概括的: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落后、愚昧无知,从而揭露了封建黑暗势力毒害人民的罪行。同时,赞扬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种认识,面面俱到,从作品内容看,好象确也如此,并无差错。但是,掩卷思之再三,却感到不尽然,甚至与作品所应达到的思想高度距离较远。我觉得,小说《药》不是一般地介绍小栓和夏瑜的死,及其怎样死的故事,而在于启迪人们去思索一个更深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在描写华小栓和刽子手拿“人血馒头”的动作时,用了两个“撮”字。一处是:“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说明隐喻是鲁迅小说《药》的主要叙事手段,并通过分析“康、人血馒头、坟”几个隐喻,重新分析《药》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12.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13.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14.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  相似文献   

15.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16.
铃身响起,开始上课,礼毕。这节课上什么呢?老师没说,只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个血淋淋、冷森森的馒头,乍一看甚是触目惊心,有胆小的同学甚至转移了视线。老师挪动鼠标,轻轻一点,那一个血馒头就变成了一个鲜血直流的“药”字。药?同学们疑窦丛生。正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有效地使用了动画效果,才使文字产生出灵动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原来,这堂课要学习的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已经有一些了解,再简单回顾后,老师通过自己创作的一幅对联,概括出《药》的主旨: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的介绍,被鲁迅先生的深邃和睿智所折服。同学们一起解读小说。首先从题目开始“,药”具体指什么呢?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人血馒头”;老师再问“,谁的血?“”给谁做药?“”治什么病?“”结果如何?”大家纷纷回答,“革命志士夏瑜的血”“,给华小栓做药”“,治他的痨病”“,小栓死了”。多媒体课件中重点突出的词语,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许多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为了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大家需要了解写作本文的背景。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少研究者认为,夏瑜和华老栓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华老栓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是: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而作品故事中作为这“药”的人血馒头正好连接着这两个人物,因此,作为主人公,这两个人物便被看作缺一不可了;而且小说对于华老栓的描写用的笔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华老栓似乎还是中心人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药》是鲁迅著作中的名篇,也是大学和中学的传统教材.关于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和它的主题思想,似乎早有定评,例如:“《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鲁迅既痛心于群众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未能觉醒,更致慨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脱离群众,这就使小说的结构含有双重的悲剧性.”(唐:《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其实,这“双重的悲剧”并不存在.短篇的主题只是揭示群众的愚昧,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所谓“更致低于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说法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家的思想实际。第一,小说对夏瑜是持肯定和赞…  相似文献   

19.
关于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主题思想,课本注释①中有一段提示:“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显然,搞清作品中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是理解主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通过自学初知故事梗概后,我按这样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揭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先让学生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于“五四”时期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小说,以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及其罪恶。这类革命文学的主题确乎是由当时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决定的。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以含蓄的曲笔和深刻的讽刺同时描写了两个故事情节:其一是讲用人血馒头医治华小栓痨病的故事,结果华小栓糊里糊涂地被封建迷信的愚昧害死了;其二是讲革命志士夏瑜被反动封建势力杀害的故事。尤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竟有许多未觉悟者还麻木不仁地去观看革命者被杀的热闹,甚至还有人用馒头蘸革命志士的血来舐吃!然而,另一方面小说又含蓄地指出革命事业仍在继续发展,那夏瑜坟上所出现的一圈红白鲜花,正表明革命志士的未竟事业正被他的同志们继承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