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寸松 《寻根》2007,(1):68-75
淮阳泥玩具总称“泥泥狗”,叠用两个“泥”字,是对泥玩具的爱称。淮阳有座“人祖庙”,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有历时一个月的大庙会。省内省外,各地前来“朝祖进香”的人,人山人海,每天有三五万人次。“泥泥狗”是庙会上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它好看又好玩,价格便宜,“朝祖  相似文献   

2.
一、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渊源 淮阳,古称陈州,中国历史“三皇五帝”之伏羲氏建都地,也称“太吴之墟”。相传上古伏羲氏在此建立了“画八卦、制图腾、做琴瑟、定官职、教化先民”等6大功绩。据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在城北,史称“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当地广泛流传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捏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吴陵隆重举行“人祖庙会”并有传统娱乐活动和贸易交流。  相似文献   

3.
淮阳“泥泥狗”:远古文化的“活化石”王爱平十年前,在1984年的中国民间工艺展览会上,一批风格独特、色彩奇丽、造型古朴的泥制玩具,引起了国内外观众和专家们的注意。这些五彩缤纷、稀奇古怪的泥制小动物,将参观者带进了一个充满诱人魅力的远古神话世界:兽头鸟...  相似文献   

4.
吕红艳 《寻根》2006,(1):45-49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相似文献   

5.
袁剑侠 《寻根》2013,(4):68-72
河南淮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淮阳泥泥狗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与淮阳的地域与伏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相传在6000多年前,中原地带生活着中国最古老的部族——东夷,部族的首领就是太昊伏羲氏,他率领部族定居在宛丘(今河南淮阳),死后也葬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钱神本事     
王子今 《寻根》2002,(2):18-23
秦代用于择日的数术书《日书》中,已经有所谓“钱良日”。汉代墓葬出土“钱树”的化象征意义,有多种解释,但是与民间追求“大富”的风习有关,应当是没有疑义的。汉代画像多有以钱纹作装饰,也反映了同样的社会背景。千百年来流行的所谓“厌胜钱”有辟邪消灾、趋吉迎祥的作用,也值得注意。民间有以“钱”为道具的岁时风俗,如元日贴五色纸钱,二月二引钱龙,寒食清明纸钱致祭,以及七夕钱、压岁钱等。  相似文献   

7.
石小生 《寻根》2013,(1):36-41
“花朝”,即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纪念百花生日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花神节”。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花朝”又寓意“开枝散叶”、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花朝”起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后随中原移民的不断外迁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以及台湾地区。据史料记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相似文献   

8.
埙文化探微     
盛夏,在宁夏回族聚居的农村里,你不仅可以听到那清脆悦耳的柳笛声,而且还能听到那婉转悠扬的哇呜声。哇呜叫“泥箫”,江南地方叫“小梨喽”、“呜嘟”、“小喔笛”等,它是一种用黄胶泥做成的民间乐器。古代叫埙,史书《聂氏三礼图》中描述埙的形状说:“凡六孔,上一...  相似文献   

9.
董建中 《寻根》2006,(1):88-91
元朝至正和明朝隆庆年间,因民间听信大选宫女等谣言,而兴起了“拉郎配”,时人多有记载,后人也言此不疲,甚至将共搬上了荧幕。笔者在阅读清初一些年谱、笔记时,竟然“发现”顺康时期也有此等谣言造成的闹剧,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较前两次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0.
胡毓骅 《寻根》2002,(3):91-95
唐代末年,当时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握有重兵,权倾朝野。为了进一步控制朝廷,朱温趁岐兵威逼京畿之际,要唐昭宗李晔迁都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洛阳。天祜元年(904年)正月,唐昭宗在朱温的挟持下,无奈起鸳迁往洛阳。二月,迁都人马来到陕州,因为东都洛阳的宫殿尚未完工,滞留于陕州。三月朔日,何皇后临产,皇子出世,这就是“明经胡”的始祖胡昌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