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PISA阅读素养框架为理论依据,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探讨了基于PISA阅读素养观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认为在PISA阅读素养观下,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并根据PISA阅读素养观优化目标策略、内容策略、过程策略和评价策略,使阅读回归学生本位,使文本成为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载体,激活学生阅读潜能,实现深度文本阅读,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阅读素养是PISA评估循环核心之一。PISA视野下的阅读素养具有多维度、主体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活动",为立足于社会做准备。阅读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参与文本之间进行积极互动与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对文本的全面、整体理解是阅读素养观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评价目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上,阅读素养观也区别于传统的阅读观。  相似文献   

3.
PISA是评价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的国际大型测评项目,PISA科学素养的测评框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基于PISA科学素养框架从2015到2025的“十年之变”,挖掘其变化趋势,对于中学物理学科关键能力评价,提出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物理学科关键能力为重心,以核心价值为导向的评价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PISA教育评价观的"能力本位"和"个人本位"为理论指导,分析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现实状况,倡导学生自主提问,并从课前预习、课堂生成、课后延伸三个阶段阐述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一、PISA的教育评价观 PISA的中文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它是由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针对学生学习质量(含阅读、科学和数学三学科)做出比较研究的一项国际项目,其研究目的在于改善教育品质,优化学生素养.首先,数学能力评价的内容聚焦于"数学能力对事物理解、确认并且能做出充分判断这一系列行为,是作为一个具有建设性、参与性和反思性公民的一生需要".  相似文献   

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项目)有极高的国际认可度,其评价理念和评价结果对OECD成员国的政策取向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以PISA项目的阅读素养和数学素养为例,对PISA项目的测试维度、评价结构及达成水平标准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其在评价理念、评价核心的界定、评价结构、评价内容及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等方面对我国考试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以国际注目的PISA阅读测试的价值导向及其题型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上海学生夺冠的得分情况可知,其夺冠实质源自浅层阅读;其失分暴露了我国母语教育的通病:偏废以思为内核的多元、开放、独立的评论能力。我国母语教育急需更新目标观,接轨全球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高度自觉地练就学生以自主思维为内核的独立评论能力。  相似文献   

7.
PISA阅读历程包括“获取与检索”“理解与解释”以及“反思与评价”,由此反映出PISA阅读素养的价值取向,即“接码能力”“解码能力”以及“语用能力”。PISA 阅读素养的价值取向在教学策略的启示,转向阅读素养的教学目标、言语实践的教学内容、阅读历程的教学过程及标准体系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8.
PISA:阅读素养的界定与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素养一直是国际评价关注的项目,也是由国际经合组织(OECD)发起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 Programme Internation Student Assessment,以下简称PISA)首次重点测试部分。PISA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尤其是终身学习观的形成,阅读及阅读素养的涵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PISA测验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其测验编制思想给各国教育评价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研究在PISA阅读测验理论与框架基础上,编制了PISA式汉语阅读测验。该测验包含三篇阅读材料,共18个测验项目。通过对测验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检测,并使用全息Bifactor模型进行维度评价。结果表明,编制的PISA式汉语阅读测验难度适中,具有较好区分度,信效度基本合格。同时,基本达到PISA对阅读测验能力结构的要求,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信息提取、文本解释、反思和评价等三个子维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它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新的名词背后有新的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前提。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源自生活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具有全球影响的阅读评价研究是PIRLS和PISA.国内的研究文章介绍了PIRLS和PISA的运行框架,以及对阅读教学评价的影响.本文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论述了PIRLS和PISA关于阅读素养和目的、阅读理解的过程、影响阅读的因素和阅读素养评估方面的思想,提出了它们对我国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罗蓓 《考试周刊》2014,(55):159-160
本文简述了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并对其素养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以阅读素养为主要测试领域,基于考察国际阅读教育评价新趋势的目的,文章对PISA测试设计方案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兼与江苏省高考阅读评价标准作对比,发现新方案存在阅读文本增补、评价层级重构的改动,认为数字阅读素养、阅读策略成为了评价的新关键词,以此认为我国的语文教学评价中应制定独立的阅读评价框架,并借助语言特色丰富阅读测试文本。  相似文献   

14.
对国外阅读评价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阅读评价的改进。通过对PIRLS、PISA和NEAP的阅读评价分析可见,要开展有效的阅读评价,首先要确定"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理念,明晰核心概念内涵;其次,要基于学生的日常阅读,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阅读框架,对阅读情境、阅读文本及阅读认知过程进行明确界定;再次,在具体阅读评价实施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合理地编制试题、制定评分标准、开展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5.
PISA测试作为本世纪初涌现的一种新型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国内基础教育界的重视。本文拟从PISA文本选择的角度,以2009年PISA阅读素养测试为基础,对PISA阅读测试与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作比照分析,以期对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测试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较之PISA2000的阅读框架,PISA2009新增了读者对文本参与的要求,丰富和更新了阅读文本的分类,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对学生参与阅读的动机和行为的测评,并首次对学生的阅读参与和元认知进行了评价。PISA2009阅读框架的测评变化体现了国际阅读素养评价的未来走向和趋势,我们应据此转变阅读观念,改进阅读教学,重视学生阅读参与度,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现代阅读认知理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以读者、 文本和任务为核心要素构建阅读素养框架,PISA2018的最新修订更是充分彰显了其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主旨,顺应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努力以及强调在真实场景下对学生运用阅读认知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等导向特征.以其为鉴,我国阅读教学需拓展国际视野,实现从关注"阅读技...  相似文献   

18.
王刚 《现代教学》2010,(1):52-53
一、PISA与我国教育评价 2000年至2009年期间,PISA以纸笔测验衡量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希望了解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为PISA各国和各地区政策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PISA重点评价科学素养,其核心目标是"能力",采用基于情境的测试方法,在个人、社会和全球的背景中评价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所持有的价值观.与PISA的评价理念有着类似的精神实质,新课程也要求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依据,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以2006年PISA科学评价为例,介绍以"能力"为核心的,以"情境"引发对能力的要求,以"知识"和"态度"作为影响能力形成基础的科学评价框架,重点讨论基于情境的科学素养的评价设计,为正在实施的科学教育新课程的评价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蒙学教育中遗留的“混沌读书法”,文章以国际流行的PISA阅读素养测试为对象,辨析阅读教育的真义;探讨如何自觉汲取PISA阅读素养观的精华,创新中国阅读教育观念,实现阅读教育的四个转型,即从“类主体”到“个人主体”的转换、从“公共语知语则”到“个人语用能力”的转换、从“接受性语用”到“表达性语用”的转换、从“单一语能”到知情意能四者相融的“综合语能”的转换.在此基础上,按照PISA阅读题型而设计连续文本的一则教例,指出这种以“我心”阅读为特征、以培养独立评论能力为指向的新阅读教育,将以显著提升未来公民的母语表达力和表现力而奠基中国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