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了昆明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刊载的《且说“弃掷今何道”》(以下简称《且说》),很受启发。《莺莺传》中的这首“送别”诗,何以董西厢和王西厢都引用了,而所用的故事情节又都与《莺莺传》中的相应情节不同,这将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过去研究西厢的人似乎都没有提出来过,确实是值得探讨一番的。但是《且说》认为董西厢引用这首诗在张生赴试与莺莺送  相似文献   

2.
从元稹的《莺莺传》中红娘雏形的出现,再到《董西厢》中红娘形象的逐渐丰富,最后在《王西厢》笔下红娘形象的日臻完善与成熟,红娘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3.
四《会真记》的立场偏于张生,笔墨却集中于莺莺,篇名也称为《莺莺传》,主人公实为莺莺。《董西厢》中,张生的戏分最多,其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表明以才子为中心。《王西厢》的主角为阿  相似文献   

4.
从唐元稹《莺莺传》作者称赞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到宋代词人们对莺莺的同情,张生的不满。再到金《董西厢》对青年男女执着追求爱情的赞美,向封建制度的宣战。最后到元《王西厢》描绘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西厢记》题材的作品在流变中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此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载录崔张往来诗词书信,在内容、数量以及往来唱和的情况上,同中有别。《莺莺传》中往来应答的少,依韵唱和的没有;《董西厢》中出现了依韵唱和的情况;《王西厢》中则绝大多数是往来应答、依韵唱和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崔张爱情形态由单向过渡到双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莺莺是不是一个轻视功名的艺术形象?纵观建国以来研究《两厢记》的文章、专著,似乎这已不成为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莺莺是一个蔑视功名的叛逆女性①;有的学者则认为“在《王西厢》中已把崔莺莺雕琢成一个自始自终蔑视功名,只重爱情的叛逆女性。”②;有的评论者则指出,《王西厢》中的楣国小姐是“一  相似文献   

7.
从元稹的唐传奇到董解元的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故事在多种文体形式的演变下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体裁的演变、情节结构的深化以及思想主题的发展,探索西厢故事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的演变,并探讨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会真记》和《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各有所指,并非同一概念,《西厢记》是从《会真记》脱胎而来的,要想弄清《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会真记》。本文立求追本溯源,尝试解码传播过程中“玉人”和“西厢”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西厢故事不论于雅于俗,堪称家喻户晓。莺莺赖简乃经典中的经典。既然邀请乃莺莺所发,为何事到临头却忽地翻脸赖简?西厢故事的三个主要文本——《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西厢记》(《王西厢》)在此情节的描写方面存在颇大差异。文章加以比较和分析,牵扯出三位作者的性情文心的不同,以及西厢故事日臻细腻成熟的描写技巧等各种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1.
提起金代文学,人们会自然想到元好问和董解元。元好问的诗词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可谓是金代文学的双壁。然而提起《西厢记》,都知道王实甫的《西厢记》,甚至也知道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杨国宾、汤世潆的《东西厢》,对董解元的《董西厢》却知之甚少,甚至不知诸《西厢》就是源于《董西厢》,犹如人们忽视了青出于蓝一样。《董西厢》是“戏文之鼻祖”,“院本模范”,是金人的一代文献。我们不能忽视对它的研究。 一、《董西厢》对《莺莺传》的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12.
齐涛 《文学教育(上)》2010,(13):124-125
本文以《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辐》中老夫人形象为视角,通过从唐到元老夫人形象之流变,映射出唐金元婚恋观,从中也折射出外族的入侵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天下夺魁”之作,除了内容上对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承继与发展这一关键外,形式上的不同和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作品形式来看,王实甫把“董西厢”的叙事体改为戏剧的代言体。使人物复杂变化的心理活动得到更充分更细腻的揭示。从剧本组织来看,“王西厢”分本分折,使作品内容得到了更集中的体现。在宫调运用上,“王西厢”注意到气势的连贯和与剧情的一致性,使人物情感得到彻底倾吐,内容中心与特色得到更深层次的开掘和更大程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王实甫在《莺莺传》的“婚”与“仕”的基本文化背景上,改造了西厢故事的基本情节,揭橥了历史的真实,从而突出地展示了科举文化与世族文化的矛盾冲突。科举新人张生最终战胜了顽固的世族势力,充分体现了作者特定的“风月情”与“功名念”相统一的人生理想与团圆之梦。王实甫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西厢故事以戏剧的形式达到了应该达到的历史深度。仅从其崭新的思想内涵而言,《西厢记》就不愧是一部杰出的喜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发展历程及古老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的杰出成就;<莺莺传>和<董西厢>思想内容存在着深刻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董西厢>是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桥梁.指出在情节、主题、结构、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并为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经验,对<西厢记>有导乎先路之功.  相似文献   

16.
“西厢事故”从最早的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经历了五百年之久,在此期间,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改造和读者的选择,加进了人民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使崔,张爱情故事有了很大改变,其中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由最初的逆来顺受到后来的敢于反抗,漠视功名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成为一个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对于《西厢记》中《赖简》一折,许多人都作过精彩的分析。崔莺莺之所以“赖简”,把张生大骂而还,其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待月西厢下”,“疑是玉人来”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理由有三:其一,此诗不是王实甫所写,而是他引用元稹《莺莺传》中的原诗;其二,在古代诗词中,“玉人”一词专指女性;其三,在古代民间学中贴近老百姓的作品中,女性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往往超过男性。  相似文献   

18.
付琼 《语文知识》2010,(1):67-69
《莺莺传》之"会真"、"玉人"二词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中存在着被误解的现象,本文旨在对二词进行重新辨析。"会真"即"会仙",一方面表明女主人公崔莺莺貌若神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真实地传达了崔张对儿女云雨之乐的美妙体验。"玉人"不是指张生,而是崔莺莺自喻。莺莺为张生"代言",《会真诗》运用的是一种"换位思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赖简》是《西厢记》中的一个喜剧关目,细加分析可知,崔莺莺之所以"赖简",其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诗简所指暗示的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通过具体研究"玉人"、"西厢"的所属关系以及莺莺的态度和红娘的质疑以及张生本人的举止行为等,可知张生"误简"了。这一出喜剧性剧目的是非曲直,的确令人久久思索,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黄伦峰 《现代语文》2010,(4):149-150
《西厢记》故事本于《莺莺传》无可非议,但其结局的设置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贾韩故事"的影响。它借鉴了包括《世说新语》"贾韩故事"在内的故事,将《世说新语》的品藻形式、《莺莺传》的传奇形式、董《西厢》的说唱形式,改编成真正的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