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本刊2003年第12期刊发了张宏伟、蔡中坚两位教师的文章《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该文就人教版教材课后问答题“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性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马执斌在《中学历史教学》杂志2004年第6月发表了《驳“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一文,将问题提升到政治思想导向的高度。去年底,本刊又接到了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蒋碧勇老师的来稿。他在教学中遇到了与张、蔡同样的问题,又拜读了马先生的文章,于是搞了一堂研究性学习,索性让学生畅所欲言,争论“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又附文与马执斌先生商榷。他将讨论的问题归纳到教材是“蓝本”还是“文本”的焦点上。本刊2005年第1期刊登了他写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因为讨论涉及新课改的理念:既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那么,遇到类似鸦片战争是否也有“维护商业”性质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呢?  相似文献   

2.
2003年新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课后练习题之二: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练习题答案提示”认为:1.不对。2.①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他们的炮舰和走私船不断出现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和侵略,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这些侵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必然结果。②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居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财富,进而发动了…  相似文献   

3.
人民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第41页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论断。教科书编者相应地设计了如下一道“自我测评”题:“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版相比,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就是确立和凸显“教科书编者”的地位和作用。“教科书编者”不是可有可无的,  相似文献   

5.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鸦片战争”的规定是:(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以上子目与《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子目完全一致。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复习时应学会分析战争发生原因的  相似文献   

6.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修订稿与实验稿相比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文本意义和编者意图,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在实践中与编者进行很好地对话,做编者“知音”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编者”首次走上阅读教学的对话席,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张光琪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传教士与晚清国人世界观嬗变》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洋务事业及后来的维新运动都是早期新教传教士开创的介绍西方文明活动的后续影响。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对西方科技文明的引介适逢其会地迎合了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国土人提出的“用夷变夏”的思想,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1.西方列强第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3.“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4.第一次占领北京的侵略者:英法联军(1860年)。5.洋务派的第—个军事工业: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军械所(1861年)。  相似文献   

11.
《项脊轩志》是一篇传统课文,人教版、苏教版新课标教科书选人时作了删节,而鲁人版新课标教科书及新编《大学语文》教材等选人时都没有删减。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项脊轩志》时,尝试营造与编者对话的氛围,在教学完第4段后,通过PPT呈现了“殆有神护者”后面被编者删掉的一段原文:  相似文献   

12.
一百五十年前的今天,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用中国人民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英国“炮舰政策”的威逼下,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随后,美、法、沙俄等西方殖民国家相继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过程,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鸦片战争。战后,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渐次遭到破坏,这标志着中国从此被迫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它的直接导火线是由于英国公开破坏中国禁烟法令,用武力保护鸦片贸易走私引起的。但是,外国侵略者及其一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不顾基本的历史事实,极力为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辩护,企图掩盖其侵略罪行和侵略扩张本质,把战争责任推到中国方面,甚至连这场战争是由鸦片直接引起的事实也要予以否认。英国侵略分子马士硬说鸦片战争“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一八四一年,正当鸦片战争进行期间,美国国务卿亚当斯便在马萨诸塞州的历史学会上发表演说,极力为英国的侵略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公开声称鸦片战争“英国有正义的理由”,“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由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称“新大纲”)已经正式施行,按照新大纲精神修订的教科书第一册也已经以崭新面貌问世。面临新的世纪,新大纲及新教科书展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体现了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新的教科书,体会编者的修订意图,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新大纲贯彻执行好新大纲精神。课后练习是教科书的组成部分,新教科书对练习作了较大修订,本文仅就《背影》一课练习的修改,谈谈自己学习新大纲、新教科书的点滴体会,就教于各位同行。1、删繁就简,题量适中“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修订版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角度,彰显了编者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深入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过分注重张扬个性,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架空教材、脱离文本的现象时...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指出:“英国人曾为鸦片走私的利益发动了第一次对华战争。”这次战争即是指1840—19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便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为导火线的鸦片战争,在《南京条约》的十三条款中,对鸦片问题却只字未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相似文献   

16.
讲授中国近代史后,将近代学习外国的各种派别加以概括和总结,这对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下面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成《四州志》、《华事夷言》等书,这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史地知识的最初书籍.他是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他所说的“长技”是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学习的目的是驾驭外国人,以维护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对于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但都忽略了“战争与安全”这一主题。如果对《理想国》细加研读并充分考虑到其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中浓厚的战争气息以及对安全的渴望。《理想国》中的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避免或赢取战争来维护希腊各城邦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删去了老教材的课文《牛郎织女》,有专家分析“可能编者担心娃娃会受到早恋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宏伟、蔡中坚两位老师撰写了《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一文(参阅《历史教学》2003年12期,第68页。),两位老师在文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型开放试题的设计个案。这种开拓性指导思想无疑是我们现今应该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更令我们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型开放试题的设计,绝不能混淆视听,以致产生偏失。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其实验稿增添了“阅读还要有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选入小语课文教科书的多是名家、名篇的作品,但却是普及型读本,这是因为选文已经过教科书编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并形成了教材体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势在必行,要做到“走进课程,了解编写体系;走进文本,把握编写内涵;走进细节,理解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