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蕾 《新课程研究》2009,(6):158-160
德育,不仅是孩子的立身之本,而且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未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往往会受到忽视。究其原因,是因为德育脱离实际,功利教育、形式主义的东西使德育失去了实效。因此,必须摒弃功利思想,使德育回归到生活实际中,变一味地灌输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变"速成"为"养成",求真务实,作好表率,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和社会道德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周莉 《陕西教育》2010,(12):59-59
德育,这个千年永恒的教育话题.在一片责难声中步履维艰,人们对其厚爱不已.但又指责连连。在众多缘由中,缺乏真实可谓是一大痼疾。“办实事,说实话”是中华民族传承的道德精髓,可惜它正和我们的教育生活,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3.
德育需要理想教育,但并不总是遥不可及的理想教育;需要榜样教育,但并不总是高不可攀的榜样教育;需要学生的身体力行,但并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道德实践,它更需要一种“人间情怀”,需要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的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引导,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日益成为教育工作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3.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4。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一方面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情感不断丰富,求异思维异常活跃; 另一方面,他们还处于发育阶段,缺乏足够的知识量和完整的知识 体系,缺乏 人生经历 与经验,缺乏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情绪 丰富强烈却不稳定。这一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 成的关键时期。 作为学校,能否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23日,作为全国“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教研员研修会议的重要环节,北京市开放了西城、宣武、丰台3个区共11所幼儿园的教学、教研活动,供与会代表观摩。  相似文献   

8.
9.
当前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传统的规训式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主义使当前学校德育流于低效;另一方面,在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当代社会,道德虚无和价值多元使德育面临新的困境。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幸福是人人追求的,道德是通达幸福的手段,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回到生活本身,引导人过幸福生活。德育回归生活,是对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学生应当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苦恼,收获与困惑,通过各种形式与同伴、与教师进行交流。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在教学实践中,这种交流足否赋予了真情实感,是否以真实为基础,学生是否在用漂亮的语言“哄”着教师,他们头脑里是,否有几套博得老师欢心的“应急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应当实现三个“回归”,不放过能让学生受到情感冲击的机会,使德育生活化,融入教育的整体之中,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空洞说教和严厉监督让学生缺少“心理安全”,学生学会了奉承、迎合。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呈现内容,忽视情感的引发,忽视价值观念的引领,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  相似文献   

14.
课改已进入了第五个年头。曾几何时,多元理论、建构原理、绿色教育、后现代主义……弄得教师不分南北。一些人言必称希腊,动则讲革命,好像不翻点花头,玩点噱头,就要落伍。其实,教育之道真的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吗?有许多教育的规律可称得上亘古不变的。“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德育存在明显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即往往给学生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而没有考虑到多元化的社会给社会道德体系带来的冲突,刻意回避由此引发的道德两难和困惑,给学生灌输了一个纯美的理想世界,脱离了现实社会,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抵御社会不良习气的抗体,也没有搞清楚自身的道德底线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仇敬东 《南昌教育》2004,(11):11-11
现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传统人文精神。宏扬传统文化精华,培养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其实。感动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一个人核心的素养。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他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只要学会感动,就会倍觉人生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德育的功能、成效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和达成度。因此,如何实现德育的创新,从而真正地确立起德育的核心地位,有效地发挥德育的应有作用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紧迫的任务。而让德育回归在当前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实事及问题为素材和依据,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