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莉 《初中生》2005,(11M):27-27
胡适,我国新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自191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他一生共被授予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可见其读书之博、之杂。胡适先生读书有“三好”。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用兵     
读书与用兵,一为文,一为武,二者事不同,但理相通。兵法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兵之道,贵在一个活字,活学活用,方能打胜仗。如果泥法而不知变,纸上谈兵,则会落得个身死国灭为人所笑。读书破万卷,贵在一个“破”字,破者,破其皮毛,取其精神,方能化他人之文字,而为我之血肉,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如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若只读书而不知用,用而不知变,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成为书的奴隶,是为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则为读书死。诚然读书之害远逊于用兵,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胡适先生就曾说过:“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知读书之益,更知读书之害,它形象地把“读死书”“死读书”比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     
《今日教育》2013,(3):50-50
《胡适读书与做人》 胡适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1月 胡适,20世纪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本书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反响很大的散文随笔之精要,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  相似文献   

4.
声言“横扫清华图书馆”的钱钟书,正埋头读书,天塌了都不知道。胡适到清华大学参观,眼睛一亮:书的天头地脚写满批注,笔记本布满蝇头小楷。胡适瞥一眼这个大学生,见他椅边放根文明棍,便操起来欣赏。胡适说:“嗨,绅士气派。”自我介绍,“在下胡适之。尊姓?”  相似文献   

5.
<正>胡适的父亲胡铁花中过秀才,做过知州,与邵作舟、程秉钊号称"晚清绩溪三奇士",但在胡适三岁多时就因病去世。他认为胡适天资聪颖,留给妻子的遗嘱中,一定要儿子读书上进。胡铁花去世后,家境每况愈下,但胡适的母亲仍想尽办法也要胡适读书。进蒙馆读书时,由于胡适太小,都是由大同学抱着上下凳子。由于在进学堂前,他父母就教他认识了1000多个字,所  相似文献   

6.
<正>胡适曾在《读书》中直言:"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在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胡适还有读书三好。一是夜读。夜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此时正合读书: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中国古  相似文献   

7.
胡适看榜     
苗体君 《师道》2003,(1):43
1910年是留美官费生考试的第二年,胡适决定放在上海华童公学教书的职务,报名参加考试。当时取的名额较少,胡适对考试也不抱多大希望。后来听说考不取的学生还有机会备取留在清华学校,胡也就真的决定关起门来预备这次考试。胡适是一个分要面子的人,为了防止考不取被朋友耻笑,他把己的名字由胡洪临时改为胡适,但从那以后他也开始使用胡适这个名字了。胡适在上海专心复习了两个月,他的一位好友还门帮助他复习大代数与解析几何,一班绩溪的同乡友在经济上为他慷慨解囊,并深信他是一颗读书的种子。1910年6月28日胡适在他二哥…  相似文献   

8.
世人单晓有读书的艺术、滋味与方术。殊不知凡事皆须两面观,不可持之一端。人之于书,既可为“趣味”、为“嗜好”而快快活活地读,亦可保持适度的间距、片刻的跳离而“不读书”!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众多亲戚中与胡近仁关系最为密切。胡近仁虽为族叔,其实只长胡适四岁,是胡适在九年家乡教育期间读书写诗的引路人。胡适在上海求学及留学三年期间,胡近仁是他母亲家信的解读人兼代撰人。胡适回国后以博士身份在北大任教,两人信函  相似文献   

10.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读书、思考、实践和写作,是我成长之路上四种"有意思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谈胡适的读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认为读书是为了接受人类遗产、读更多的书、启迪人的思想。读书既要精深 ,又要博大  相似文献   

12.
温利 《今日教育》2013,(5):39-39
偶读集录胡适散文、随笔的《读书与胡说》一书,对这位“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位中心人物”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初期,胡适被冠以“资产阶级思想代表”,那场对他全面否定的批判运动后,人们曾一度对其噤若寒蝉。然而,从唯物主义的历史眼光来看,胡适在文学、史学、教育等诸多学术领域中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他一生毁誉双重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要阅读?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静心一想,却又是一个大成问题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胡适之先生应青年会之邀作《为什么要读书》的演讲,开头就说:这个题目无法讲,“连小孩都知道,讲起来很难为情,而且也讲不好”。博学如胡适之都怕“讲不好”,可见提出这个问题是自讨苦吃。但许多人不屑于回答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倒值得认真思索。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一生有三多:博士帽多、著作多、笔名多。一、“胡适”一名的来历胡适原名洪骍,这是他的排行名。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的排行顺序,胡适恰好是“洪”字辈,所以取排行名为洪骍。他以“骍”为笔名于1908年11月24日在《竞业旬报》第34期上发表《对于中国公学风潮之感言》一文。1905年下半年,15岁的胡适在上海私立澄衷学堂读书,国文老师杨千里选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作教材,向学生讲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胡适选取“适者生存”之“适”为名,以“适之”为表字,并以“适之”为笔名,在《竞业旬报》第5  相似文献   

15.
“胡适之体”是现代新诗最早形成的诗体范式,它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昭示了尝试期的现代新诗的发展特点。本即结合尝试期新诗的发展状况探讨了“胡适之体”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胡适之体”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胡适的读书生活 胡适是对中国现代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伟人之一。在学术上,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作为一名拓荒者,胡适把西方学术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上去,从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胡适的嗜书如命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杨国良君著“胡适的精神之旅”,从形式上或从方法上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摆出来”,例如,把“胡适精神形成的轨迹”摆出来,因而事实陈述极尽简明之能事,有时几乎就是一行一事地陈列,绝少大段议论,严守点到为止。大概是作者抱定宗旨“让胡适自我呈现”吧。  相似文献   

18.
“养其习于童蒙” ,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其意是说 ,从小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至关重要 ,古人也说 :“性相近 ,习相远。”是说好习惯同坏习惯相差甚远。对于习惯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也曾经说过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读书全凭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他还说 :“青年人要读书 ,不必先谈方法 ,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 ,好买书的习惯。”胡适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假如一个人根本就不喜欢读书 ,还哪里谈得上什么读书方法呢 ?反过来说 ,假如一个人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 ,久而久之 ,也会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必须从读好书开始。读好书 ,尝…  相似文献   

19.
<正>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获得荣誉博士学位35个,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要职,因提倡白话文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胡适的聪明究竟是后天教育习得还是天生的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少年胡适的读书历程,再来作答。胡适189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幼年丧父,由年轻的寡母一手抚养长大。胡适3岁多就进了老家绩溪的私塾读书,是当时班  相似文献   

20.
淦怀京 《教书育人》2005,(11):63-64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他还亲上讲台向学生传道授业,藉满腔的教育热忱和不凡的教学艺术,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哲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桃李满天下,饮誉海内外。胡适素来关注读书方法,他认为,面对同样的学习材料,“无方法便没有成绩,有方法便有成绩,好方法便有好成绩”。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怀着对“青出于蓝”的期待,胡适总是毫无保留地向青少年学生讲析、传授自己经总结提炼而出的读书方法:抓住“精”和“博”这两个要素,将书读精稔、读通透,以“建立高深的智识”“贡献于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