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在这里说的书话,指现代文学的书话。古代的书话如藏书题跋、读书记之类的东西,且按下不表。现代书话的出现是随着现代文学的出现而产生的,算起来大约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在郑振铎、阿英、曹聚仁、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现在已经是蔚为大观了,近几年还出现过一阵“书话热”,风靡了读书界,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的拿起了笔,写起了书话来。提起现代书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弢先生。正如著名书话家徐雁先生所说,人们之奉唐弢先生为“书话主人”乃至“现代书话之父”,自是不可更易的定评(《雁斋书灯录·谈谈“书话”》)。有人说,唐弢先生一生写了那么多的东西,而真正能传之久远的,恐怕只有那一部《晦庵书话》。初听此言,不免大吃一惊,但细细品味,觉得大抵也不错。先生往矣,我来亦迟。其个中原因,值得深思。总之是斜阳系缆,世事沧桑,不容易说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书话是一种极富传统意味的文学新体式。从周作人、郑振铎到唐驶、黄裳,现代书话形成了一条潜在的脉流。这一脉流由读书人与书、书与文化相胶结而成。仅就当代致力于书话写作的人而言,就有如黄裳、孙犁、曹聚仁、谢国桢等等。这些人本身就对传统有着更多的眷顾、怀着更浓厚的情结。倾向于文化守成主义,他们所以更多地选择书话写作形式,在于书话中蕴含着读书人对书和书所承载的文化、传统等无限的牵绊、依恋。在当代的书话创作的脉流中,能够熔铸古今自成新体的,恐怕莫过于黄裳先生的书话了。  相似文献   

3.
闲话书话     
关于书话及什么是书话,自唐弢、黄裳、姜德明以来,已经说得很多了,大约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笔者对书话曾有过一番研究,对其起源、发展、演变乃至形成今日之书话,自有一番解说。限于篇幅,今日仅拈出书话与书评及读书随笔一节,聊抒己见。近几年来,由于书话的独特风格和迷人的魅力,一夜之间,似乎风靡了读书界。不仅爱书人读书人喜欢书话,很多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迷上了文坛上这朵奇花。它那温馨而略带感伤的笔调,把人们带到一个弥漫着书香的文化境界。那些恍如隔世的书人书事,尤其使人不忍释手,令人低回遐想。这是我从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书话中读出来的。香港的董桥说:“书话跟书跋一样难写。写版本、校勘固然枯燥,总要加点买书经过、书林掌  相似文献   

4.
国内的书话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已经约略可以分为两派了。一派以旧书(即线装古籍)为“话题”,喜谈买卖、借刻、校勘及版本、藏家诸书林掌故,一派以新书(旧平装及再版本)为“话题”,所谈不出现代文坛的书人书事。但唯独有一人能够不立门户地在书话作品中说旧话新、融古化今,这就是为书话家奉为“书话主人”的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唐弢先生的“书话主人”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书话》集子建立起来的,并以《晦庵书话》为其代表。是书的前四个部分,主要是谈  相似文献   

5.
有了闲暇,寄情风物,将生活的乐趣转到文化的消费上来,这是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情趣。于是,藏书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世纪交接的时候,回过头来寻觅上个世纪初叶的旧物,多少带有一点文化乡愁的意味。 《书海珠尘》(以下简称《珠》)的作者从藏书家的角度来谈论老版本的品相价值,叙述着冷摊书坊间捡拾淘金的有趣经历。现代书话从30年代行世以来,到1962年唐  《书话》出版,再到今日,书话写作盛行,收藏家们的书话自成一格,因为丰富的收藏,得以接触一些比较稀见的版本,谈一些文坛掌故、搜求的趣闻,满纸意趣;有一分资…  相似文献   

6.
孙波 《图书馆杂志》2006,25(1):95-96
主编先生: 您好!我是哈尔滨的一位读者,今年35岁,爱好文学,喜藏书话、毛边本、签名本,颇得“悦读”趣味。书话作品中,我主要收集姜德明、陈子善、龚明德、倪墨炎、胡从经、谢其章等人的作品,尤其是你们的毛边本、签名本。我喜欢书话,同您一样,也是受到《晦庵书话》的影响。近来想尽量收集齐您的所有作品。由于有些书出版已经有些年头了,在市场上不易购到,就直接给您写信求援了。但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先生应该能理解我的心情吧!  相似文献   

7.
书话小识     
书话是一切关于书籍的小品文字.却不以深入介绍和评价图书为己任。它含英咀华,比书评更有兴味。更见机锋,更显性情;它辨书识书,品书论书,比其它内容的散文随笔多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些儒雅、博洽与恬淡。书话脱胎于古代藏书家、读书家的题跋、叙录。却淡化了其中的庄重与肃穆,强化了隐于字里行间的爱书如狂、恋书如痴、嗜书如命、知书若神的神韵。书话是中国书写文化系统中的一方淡淡的印章.不张扬.却性灵;不庞大.却醒目。  相似文献   

8.
提起“书话”,人们自然而然地要想到清季湖南藏书家和版本家、观古堂主人叶德辉(1864-1927)的那两部谈“刻书源流与夫校勘家掌故”的《书林清话》和《书林余话》。因为这两部“绍往哲之书,开后学之派”(缪荃孙语)的书史随笔,以其适恰的体例和丰富的史料,总结并弘扬了中国书史独到的成就,同时也开创了“书话”写作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10.
唐弢与书评     
唐弢(1913-1992),著名杂文家、散文家。杂文以鲁迅风格著称,在20世纪30年代,据传鲁迅对他说:“你写文章我挨骂,”可见其风格之近。他创造了一种书评的独特形式——书话。他写书话“开始于1945年的春天”,后来一直没有间断,一生写书话约200篇。对书话的要求,他在《书话》的两次序言中  相似文献   

11.
贵具艺文情趣的中国书话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独到的笔墨,而且在版式装帧上也往往多有可赏可玩之处。北京三联书店在80年代陆续推出的那套小32开本的,包含有《晦庵书话》、《西谛书话》、《榆下说书》等的“书话丛书”,即是书话集出版款式的佳品,具有收藏和鉴赏价值。我所收藏的唐弢先生于1984年春题赠的毛边本,即为雁斋主人奉为藏书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2.
现代书话源于古代的藏书题跋和读书笔记,并由此生发、衍变而成。在读书界,所有藏书爱书者没有不喜欢读书话的,但关于书话这种文体的界定却比较困难。它是一种散文,但不像狭义上的现代散文;它可以说是一种小品文,也有现代杂文的意思;它和书评难以分家,又与书目书序书跋沾亲带故。它可以归于文学范围内,也可列入版本目录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重读《秋禾书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首先想起的一段佚事:在多年前江西进贤一次读书人的联谊会上,有一位书友请徐雁先生在他收藏的复本《秋禾书话》一书上签了名。消息传出后却惹得藏书人纷纷联系要求转让,结果僧多粥少,书主也不想得罪书友们,就拿到了孔夫子网上去竞拍,  相似文献   

14.
徐雁是各种书话内容与体式的创新实践者,从<秋禾书话>到<苍茫书城>载录其读万卷书的成果,网络版<秋禾话书>又记录其行万里路的收获,他以多彩的书话精品、诸种新书话体式引导阅读.  相似文献   

15.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16.
十二卷本《剪灯丛话》是一个罕见的文言小说选本。陈良瑞在《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八集、程毅中在《文献》1990年第2期先后撰文考述。然而,书前武林虞淳熙的题辞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惟程毅中先生称:"这本书没有编辑者的姓名,但书前有一篇武林虞淳熙的题辞,称编者为‘自好子’。……如果不是刻书人冒名假托的话,那么自好子编辑《剪灯丛话》的时间大约在万历、天启年间。因此董康和戴不凡把《剪灯丛话》定为明刻本还是有根据的。"很明显,虞淳熙题辞的真伪对于判定《剪灯丛话》的成书有重要启示。笔者曾应台湾三民书局之约将《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觅灯因话》校  相似文献   

17.
唐弢先生在《晦庵书话》出版时,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本书会成为新一代读书人的思想航船,引载着他们进入书海流连忘返。书评家徐雁就是其中之一。当他还是未名湖畔的北京大学学子时,便对唐先生的书话如痴如醉了。在唐先生的影响下,他开始了书话写作的道路。十年风雨,弹指一挥,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秋禾书语》便是他书海泛舟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书话新葩又几枝叶嘉新书话这玩艺儿,有人写就有人读,有人出就有人买。尤其是书话爱好者,买了读了,还要发而为文写出什么“书话之话”,硬是营造出一种书香的氛围。那冉冉袭来的书香,直教书痴们心动神摇,趋之若骛了。笔者也忝列书话爱好者中一分子,因“书话之后”的...  相似文献   

19.
2006—2017年,国内出版了一批书话类图书,内容集中于文学、历史学、编辑学、图书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书话类图书存在出版总量不多、出版结构失衡、受读者关注的精品图书比例偏低、批评性著作导读和宣传缺位等问题.文章建议从精品图书的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优化出版结构和学科门类、加强阅读批评研究和深度阅读实践,以及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的评选推荐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书话类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全民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远看董桥     
远看董桥孙郁对董桥,知之甚少,惟其书常放于案头,用来一翻,常生幽情。远远地看一个人,不知其容,但用具声,从文字间飘来的声音,让我有种亲切的感觉。远看也是一种境界,虽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但却成了一道风景。“书话”受到明清小品的影响而产生,这大约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