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衔接。往往运用过渡手法。“过渡”似桥梁,像纽带,使文章思路清晰,前后连贯,结构分明。一、空行式过渡有些文章的内容由几个故事组成,彼此间自成段落,以空行隔开作为过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叙了伯父鲁迅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每部分自然分开,各为一体,既经济笔墨,又使分段一目了然。二、序数式过渡一些较长的文章,其中各个大部分既自成一章,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中,“模糊语言”就有10来种,其中“主要的(是)”有70处,“大约”有29处,“(最)重要的”有28处,“基本上(的)”有12处,“一般”“大多数”有21处,等,而且绝大多数与重要概念、原理相关。可见,模糊语言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1问题提出 模糊语言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的物质形式,是语言表现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仅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一册中,"模糊语言"据粗略统计和分类约有18种计330处,其中"主要"、"主要分布"有86处,"某些"、"有些"有43处,"绝大多数"、"大多数"、"绝大部分"、"大部分"、"部分"等有41处,"一定浓度"、"一定条件"等有30处,而且许多与重要概念、规律有关.如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在生存着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大体上相适应,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相似文献   

4.
“文情并茂”的小语教材有不少表达“爱”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琢磨、领会,以便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升华情感。一、异国之爱——永结同心《再见了,亲人》一文叙述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上向朝鲜人民告别时的几个生动场面,热情地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文章通过“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唯一小孙孙”“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娘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脚”等典型事例以及志愿军“昵称”朝鲜人民为“亲人”的具体言行来表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切的“爱”。文章结尾“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升华了“爱”的情感。又如《心愿》一文通过“我”  相似文献   

5.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社1987年版)共有课文385篇,带有“像”字的句子很多。分析起来,“像”字大致有以下一些用法。一、作动词“像”字作动词的用法很复杂,在教材中主要有下面两种。 1.用来表示非同类事物有某些相似点,通常看作比喻词构成修辞上的明喻。这种用法的句子有155例。作比喻词时,“像”可直接作带宾谓语,还可以和“一样”“一般”“似的”等搭配使用,组成一种固定结构,一般作  相似文献   

6.
朱瑛 《辽宁教育》2011,(4):33-35
背景描述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成“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前者是由讲读课文中要求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后者是由讲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它是单元整合后词语的归类统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也许是习惯了以前教材中词语表的模式,我总是轻视“词语盘点”的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说一说、  相似文献   

7.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这就是“反复”。反复的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连续反复;二是间隔反复。前者如“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相似文献   

8.
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加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使听者、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这种修辞方法即是所谓的示现。“示现”据其形式,可分为追述示现、预言示现和悬想示现三种。下面以小语教材为例,分述如下: 一、追述示现 追述示现,就是把已经过去的人、物、景描述得仿佛就在眼前。 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是《少年闰土》中的开头一段话。作者鲁迅虽未去过远在海边…  相似文献   

9.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主要表现在关注人的价值,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语文课程的先进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有所拓展等方面。最大的失,是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把握不准。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这样一句 :“你跟爸爸哪儿都像 ,就是有一点不像。”此句是作者小时候在伯父鲁迅先生家做客时对伯父的相貌的一点看法。这句话一般不会受到老师们的非议 ,但类似此类的句子 ,则要被当做病句来加以修改了 :1家里人都看电影去了 ,只有我留在家看书。2深夜 ,院子里静悄悄的 ,只有墙角草丛中的蟋蟀还在吟唱。老师们这样做都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这些句子违反了“矛盾律”,况且从字面上来看似乎也有不妥 :1中既然全家人“都去”了 ,那么“我”怎么会留在家中 ,难道“我”不是家中之一员 ?2院中既然静悄悄的 ,哪来的吟唱…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表述要简明,写文章语言运用要清晰、准确。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碰到一种语言现象,它与“简明”、“准确”恰好相对,这种语言现象就是我们要谈到的“模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可”字能用作实词,又能用作虚词,它词性灵活,用途广泛。在小语教材中有如下几种用法,现例举如下,以便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一、实词主要充当能愿动词,有如下两种用法。 (一) 表示“可能”或“许可”的意思,相当于“可以”“能够”。例:“快去启奏玉皇大帝,要多派些兵将来方可取胜。”(《齐天大胜》)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模糊语言的客观性 由于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繁杂性以及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特点,而生物学又是在自然科学中发展迅速的学科,存在许许多多未知领域,有待人们不断地和深入地研究探讨,加上教材篇幅有限,对于生物知识只能讲述共性的、有代表性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中学生物中的概念、术语、原理及规律等,具有突出的相对性,其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精确语言无能为力,只有模糊语言才能胜任。如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模糊  相似文献   

14.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有练习题,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小语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安排了三至四个方面的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课文,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继续坚持指导学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词出现“疑”字。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两首古诗的“疑”,解释为“怀疑”,教学参考书也持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妥。道理很简单:诗人先肯定了某种事物,就不应再怀疑它是别的事物。如①②两例,既然上句说明遥看瀑布,飞流直下,为什么还要怀  相似文献   

16.
小语教材中插图的运用○唐春良(江苏省泰兴市新市中心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中插入了许多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图画。它汇形、色、情、境、意、趣为一炉,融直观性、审美性、艺术性为一体。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插图呢?1.利用插图,激奇引趣。如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教学中,联语虽不是教学中的重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虽不要求小学生撰写,却必须训练小学生会鉴赏,这是提高语言基础知识运用能力最有效的捷径之一。下面仅就小语教材中出现的联语作一分析,共探联语教学之趣。  相似文献   

18.
开头和结尾照应得好,能使文章脉胳贯通,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语第十册读写例话:“前后照应”把“首尾照应”作为重点内容,这对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很有好处。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归类整理,寻求规律,以求融会贯通,加深理解。现就小语教材中出现的几种方法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教学中,联语虽不是教学中的重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虽不要求小学生撰写,却必须训练小学生会鉴赏,这是提高语言基础知识运用能力最有效的捷径之一。下面仅就小语教材中出现的联语作一分析,共探联语教学之趣。  相似文献   

20.
<正>新人教版《物理·必修2》,在引入功的概念时,介绍了科里奥利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和受力点沿力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叫做"力的功"。而在推导出功的公式W=Flcosα后,对公式的文字解释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这段文字对位移的描述采用了模糊化处理,并未明确这里的l是指物体的位移还是作用点的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