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充分发挥“人”即主体的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体可分为先进主体和基础主体两类,前者主要指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后者则泛指广大人民群众.各类主体在大众化中都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需要认真对待.只有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各类主体的现实缺陷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从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也是大众化的进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界定模糊;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不到住;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严重脱离新时期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等问题。故此,应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界定;采取通俗形式、循序渐进;关注民生,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住;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面有所作为。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以实践的角度来认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以理论成果造福群众,理论宣传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5.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是经典作家提出并通过创立唯物史观科学解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正确地推动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从被动遮蔽到主动凸显、从理论诠释到实践落实、从科学解答到常态化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解答范式。中国共产党通过激发、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员了最广泛的理论主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践动力和创新理论,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久推进战略。  相似文献   

6.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同时推进理论与群众的结合。为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实践,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理论的彻底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群众的利益诉求的新变化,切实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的时代性。必须抓住人的根本,均衡多重利益关系,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理论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7.
武明 《华章》2012,(35)
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理论要掌握群众,群众要掌握理论,是理论与人民群众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两者之间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各自目标的,这是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理论队伍、领导示范、制度设计、大众文化等视角来探讨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具有指导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者、实践者、发展者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特点,推进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求真务实、突出特色、贴近群众和勇于创新等基本要求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根本目的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使之被人民群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永葆其生机与活力,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向人民群众宣传、灌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就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时俱进,要选择和创新带有时代气息、贴近人民群众及其思想实际的方法,即符合群众口味、满足群众对理论需要的方法,也就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又包括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行观,是在其长期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所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从提高党的公信力的高度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知行观,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用实际行动忠实履行党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3.
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推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杨贤江与各种教育思潮展开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持《学生杂志》等刊物,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推动广大青年追求进步,投身革命;撰写《教育学ABC》和《新教育学大纲》等教育学著作,积极向青年宣传唯物史观;译介苏俄教育学著作,为先进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提供了途径。通过研究杨贤江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大众化的贡献,从中得出若干启示,以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居于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注重党的哲学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哲学依据,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加强党的哲学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加强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必须加强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的自觉性,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必须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在它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军由初入川时的14000人,发展到80000人左右;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封建主义盛行的川东北地区,女子们建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最大的女子独立师,投身危险重重的革命事业,并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研究当年党和红四军该地区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对当前我们正在全国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特别是广大西欠发达地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我党卓越领导人之一,王稼祥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前进的过程,他对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重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性。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三者的内涵理解上不能有偏差。在中国化问题上,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问题;在时代化问题上,主要是如何理解时代的问题;在大众化问题上,主要是如何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问题。理解三者内涵的关键是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科学的方法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中共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互动问题的探索,历经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其探索具有求实求是、辩证互动和优势互补三个历史特点;其演进和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推进.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民族复兴、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三个基本问题:青年价值、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青年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境界,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睦富 《贺州学院学报》2010,26(1):17-21,4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开国领袖的奠基杰作,是在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国家与政党学说的伟大创举,是当今世界形态各异的政党制度中的奇葩。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开国领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份厚重的政治历史遗产,作为一个有着成功经验和沉重教训的世纪课题,对它的探索与完善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