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导致大量农地被征收。为保证征收行为的合法化,各个国家对征收的公共利益作出了界定,由于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文章主要针对公共利益和征地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目的进行论述,以正确引导我国行政机关在征地过程中准确定位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环境公共利益的界定关乎着政府经济项目的设置与实施。环境公共利益界定的标准适宜于采取形式合理性标准。界定方法采用系统化的专家咨询、民众听证和行政公益诉讼的方式。在民众与政府发生分歧的情形下,由法院裁判政府所设立的项目是否符合环境公共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拆迁成了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利用公共利益的名义侵犯其他合法利益特别是合法的个人利益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与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是相违背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更是强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拆迁中的公共利益若界定不清楚,必然会发生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公众合法权益的事件,这会严重影响法治政府的推进。所以必须界定好拆迁中的公共利益。通过对我国有关公共利益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对国外相关做法的借鉴。本着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从界定原则、界定主体、救济程序三方面对公共利益界定进行初步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权法未对物权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作出界定,而此界定事关征收各方的利益。界定公共利益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由立法机关对公共利益作出界定,行政机关则依法遵循相应的程序对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决定.最后由司法机关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对行政机关的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终局裁决。  相似文献   

5.
公共利益的通常界定方式是以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对立关系为基础,并以"公益优于私益"为原则进行的,但是公益与私益之间不仅是对立的关系.还存在统一关系.以公益与私益统一的关系为基础,国家对私益的保护也就可以看做是对平等、公平、自由的经济秩序的维护,从这一角度出发公共利益的界定就可以认为是对不同的社会公共价值之问的优先性确定.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是国家权力的来源,现代政治生活的基石,也是启动国家征收征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防止征收征用的滥用,保护权利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界定公共利益尤有必要。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应坚持公益性原则、法定性原则、非营利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公共利益的界定方法,应采用立法界定、行政认定、司法裁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土地征用的相关法律中只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用土地".但是对于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了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对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利益的损害.文章通过分析公共利益,找到我国土地征用中界定公共利益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征收是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将集体所有或个人所有的财产变为国家所有并加以利用,依法给予行政相对人合理补偿的行为。征收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但公共利益是典型的内容不确定性概念,其不确定性表现在利益内容的不确定及受益对象的不确定两方面。公共利益应从实体与程序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合理界定公共利益是防止滥用征收权和保护土地权利人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征地公共利益的界定尚处于真空状态,导致一系列尖锐问题。同时,土地征收中又缺乏合理公正的公共利益界定程序机制以规范政府行为,导致土地权利人的权益遭受严重侵害。为保护土地权利人、规范土地征收秩序和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法律体系,应该在土地征收立法中弥补现行公共利益界定的法律空白、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制定正当程序,通过模式创新和程序设置来规范界定程序。  相似文献   

10.
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私产入宪”,并规定国家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依法对土地及公民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但这一规定并未在社会实践中起到其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为“公益”变“私益”埋下了隐患。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公共利益的标准对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并作出相应的实体设计与程序安排。  相似文献   

11.
石克春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3):11-14,20
收地拆迁中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应以必须能铲除一切给某些个人或集团带来额外利益为基本原则。公共利益所蕴含的实物形态应主要是公共产品,它具有非排他和非竞争的性质,真正可为民众共享。要确保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进行房屋拆迁,就必须在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等价值交易与兑现的关键环节上,从切实让利于民做起。  相似文献   

12.
城乡规划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与利益权衡相关,城乡规划公共利益的界定又是利益权衡中的核心部分。本文通过对公共利益一般理论的探讨,界定了城乡规划中的公共利益的范畴,提出了对于城乡规划公共利益界定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合适的判定方法对于行政机关正确认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利益是涉及公众生命健康、社会保障福利、安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利益,对此需要严格按照既成的法律条文规定和司法判例作出判断。公共利益属于公用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整体需要,并增进社会福祉,可以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认定。在认定公共利益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排除公共利益情形来认定公共利益,比如商业利益、政府利益、行业利益、集团利益。  相似文献   

15.
公共利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本质上公共利益产生于人们的理性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不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为前提,进而产生公共补偿理论。在我国法律制度的建构上,也必须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促成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与宪法衔接进一步明确了征收、征用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但由于公共利益内容的抽象性,其适用范围在立法上无法准确地界定,导致实践中将公共利益扩及于非公益用地方面,损害了被征收、征用者的切身利益。在分析不同学者对公共利益界定的基础上,思考出判断土地征收、征用行为是否基于公共利益而为,须从其土地使用者的目的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频繁使用的法律概念,但因为它的内涵的不确定性,不仅给人们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其范围带来了难度,而且使私人的正当利益经常面临被损害的危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法律程序,确立适应社会要求的公共利益规制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许多国家都通过各种形式对公共利益作出了程度不同的界定,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的公共利益立法界定和理论探讨提供了法治基础;理论界积累的大量理论成果,成为完善我国公共利益立法的理论基础。语言的有限性和模糊性、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公共利益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利益概念具有有限性。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决定了相应规范的层次性,公共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了相应规范的专门性。在公共利益的实体立法过程中,其难点在于公共利益的主体要素、界定原则、界定标准、判定方法、内容范围和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公共利益问题是我国土地征收中最关键的问题.法律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要满足公共受益和必要性的特征,并且需要经过民主参与和法定程序得出结果.因此,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综合判断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0.
在反倾销法中引入公共利益审查制度,是出于在有些情况下征收反倾销税非但不能使国内受损产业得到预期的恢复,而且严重损害其他方利益。反倾销立法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公共利益实体和程序的制度化,对我国反倾销立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