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亚是佛教的发源地,东南亚是佛教流行的地区。六朝时期是佛教继续传入中国方兴未艾之时。海路也传入是佛教入华的重要路线,中亚、南亚、东南亚僧人经海路入华,中土僧人经海路往返,他们在佛教东传和佛经翻译方面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2.
“古”印度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表述与课本第69页“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表述有出入。“印度”和“古印度”不是同一概念。古印度是历史地理名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而不是“印度”。张骞通西域前,西域某些国家已经信奉佛教。可见,佛教传入西域是在西汉前期;传入内地是在西汉末年。课本第69页的表述更为严谨。“古”印度$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3.
佛教在汉代最初传入中国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而是存在南传和北传两大系统,其中南传系统又存在东南海上传入和西南陆路传入两条路线。两大系统在传播载体、传播者身份和传播者对佛教的态度等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导致佛教在南北两地的传播效果不同,最后形成了佛教传入中国只存在西域唯一路径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①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也成为人们信仰中的一种图腾,被视为辟邪驱恶的吉祥物,并与龙凤攀附在一起,成为威镇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第69页又写道:“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书中显然混淆了“中国”和“中原”两个概念。因为,西汉时,佛教先传入西域,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到长安,“口授浮屠经”,佛教才传入中原地区。“中国”与“中原”$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6.
3—6世纪,大量西域、中亚、印度佛教僧侣沿丝绸之路入华,他们沿途译经护法、传播佛教,形成一股潮流。丝绸之路是求法之路,"法"从"丝路"来;丝绸之路也是传法的路,经丝绸之路入华传法、译经、护法的高僧们"游历诸国",沿途传译,驻留授经,对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佛教作为一股文化势力开始有力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进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思想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的回顾(一)、佛教的传入、传播概述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正派僧徒传教,之后,西域地区的一些国家先后信奉佛教。张奏出使西域,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回国。佛教传入中国当是在他回国后的年代里。东汉明帝永明八年(公元历年)下诏褒奖招聚方士祭神求福的楚王刘英,赞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饲”,并将诏书宣示诸王。这说明在当时统治阶级中已有人祭佛。所以,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当是在公元前122年至公元65年之间。佛教最初传入之时,只在少数人中奉行,并未引起上层官吏…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主要得力于班超对西域的战争和经略 ,而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则完全依靠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战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和隋唐经过战争而建立起的大一统的强大帝国 ;同样佛教在我国西藏的传入以及发展也赖于松赞干布对当时各部落的统一战争和以后各种形式的战争。而白莲教起义则将佛教与战争结缘的民间形式推至极致 ,终明清两代 ,这种与佛教结缘的战争方式搅扰的两朝国无宁日 ,充分显示了宗教战争的威力。佛教正是通过战争发展着自己 ,显示着自己 ,也充分说明了佛教在我国传入发展过程中战争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代佛教传入西域诸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大量史料考证,对汉代佛教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年代和路线进行了考查,认为佛教是公元前87年经克什米尔传入于阗。在西域,龟兹地区与佛教接触的时间相当早,甚至有可能比于阗地区还早。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最早传自西域,吐鲁番和河西走廊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狮子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狮子本不是中国原产。本文引用充分古籍文献,辨析、考证了中国狮子的来源及其象征意义。狮子作为贡品,最早在汉章帝时代由西域传入中国并逐渐进入民间。到唐代已有石狮问世,明清时石狮已遍布全国各地,石狮子信仰在官方和民间极为普遍。从汉代直到唐宋辽金时代石狮子只被赋予辟邪的人文品格,到明清时又被赋予了富贵、生财、子孙繁盛和守护神等的象征涵义。狮子作为瑞兽灵兽的品格,是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中华文化的观念中长期积淀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12.
佛教入华传播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为主,儒、释、道三家既冲突又互相融合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恒河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巨大差异,佛教在入华传播之初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佛教传播者明智地将佛教教义与中华大地上盛行的神学思想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佛教在中国立足的问题,为其后的佛教中国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近两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中的佛教早期是指魏晋南北朝佛教大规模入华以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狮子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狮子本不是中国原产,本引用充分古籍献、辩析、考证了中国狮子的来源及其象征意义。狮子作为贡品,最早在汉章帝时代由西域传入中国并逐渐进入民间,到唐代已有石狮问世,明清时石狮已遍布全国各地,石狮子信仰在官方和民间极为普遍,从汉代直到唐宋辽金时代石狮子只被赋予辟邪的人品格,到明清时又被赋予了宝贵、生财、子孙繁盛和守护神等的象征涵义。狮子作为瑞痹灵兽的品格,是遵循化发展的规律,在中华化的观念中长期积淀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觱篥源流考     
本文对西域胡乐篥的起源地作了新的考证,否定了起源于龟兹的旧说,认为是西城诸国皆用的乐器,只是由于西域音乐首先由龟兹传入中国而被误为起源于龟兹。同时,提出了篥传入中国的时间当为东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不离文字与不立文字——谈言和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达到其全盛时期。唐代儒释道并重,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佛教融合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和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各大宗派相继创立。在传教方式上,密宗一派宣扬不离文字,自致成佛;禅宗一派则声称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本文拟就此对言和意的关系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6.
《张骞出使西域图》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曾4次被用作插图,大部分师生从未感觉到这幅图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然而张骞、汉武帝却是光头、袈裟一派佛教装束,由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佛教感应故事画“篡改”了历史。文章对《张骞出使西域图》详作考释,探究佛教感应故事画为什么要“篡改”历史,我们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吸取类似的教训,并指出,以图证史,一要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二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  相似文献   

17.
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并信仰和崇尚.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很快遍及全国各地.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影响着中国文化,一方面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会,形成了被人们所接受的中国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通过中亚、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与中国固有文明相互接触、作用,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民族宗教之一.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史载资料详细地论述了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存在了因果报应思想及佛教传入后它又怎样溶合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学说,同时,也论证了中国古代报应思想与佛教学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都是因佛教而扬名的旅游胜地。佛教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两汉交替时逐渐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夜里梦见一个神人,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